人物|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

胡颖的社交媒体“炸了”——前所未有的200多条评论赫然罗列在评论区 , 一条又一条的抨击和谩骂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是因为她发表了一条评论网络热点事件的消息 , 因为话题热度高 , 一些网友“冲进”她的账号 , 要么评论 , 要么私信 , 只有极少数持反对意见的网友比较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 绝大多数都在直截了当地骂她 。

人物|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
文章图片


作为北京某高校法学专业的研究生 , 李智伟一直非常关注网络暴力相关问题 。虽然自己没有亲身接触过网络暴力 , 但多个舆论事件均让他印象深刻 。“就拿新冠肺炎感染者因流调行程被网暴的事情举例 。虽然媒体多次呼吁理性看待 , 但网络暴力的触角依旧像顽疾般难以消弭 。”
网络暴力作为不同于现实暴力的“软暴力” , 是指在互联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图片、视频 , 通过人肉搜索揭露当事者的隐私 , 对未证实的信息进行先入为主的道德评判 , 甚至介入现实 , 侵犯当事者人格权益的网络失范行为 。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 , 大学生在网暴漩涡中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且深刻 。为了了解青年对于网络暴力的态度与看法 ,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 共回收来自107所高校的2397份有效问卷 。结果显示 , 88.44%受访者认为 , 网络暴力是一群人凑热闹所产生的非理性行为 , 50.02%受访者表示这是群体宣泄愤怒情绪的出口 , 14.27%受访者则认为网络暴力是网民为了伸张正义所作的努力 。此外 , 20.82%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网络暴力事件的影响 , 包括情绪、说话方式等 。56.70%受访者认为自己会受到部分影响 , 例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 。此外22.48%受访者认为自己基本不会受到网络暴力事件影响 。
藏在键盘下的“利刃”
在大三的一堂《媒介素养》课上 , 李昊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在高中时遭受网络暴力的经历 。因为在社交平台上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考试作弊的鄙视 , 同时希望学校严肃考场纪律 , 李昊陷入了一场“被网暴”的噩梦 。很快 , 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下多出了千余条不堪入目的评论 。有人说他不给成绩不好的学生留活路 , 有人用脏话辱骂他 。不仅如此 , 他的手机号码、家庭和住址也被“曝光” , 有的网友扬言到学校找他算账 。“此后的一个星期 , 无论白天还是半夜 , 我的手机电话就没断过 , 一接起来就是来骂我的 。很多留下谩骂的人甚至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 还有部分ID显示来自周边城市 。”他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