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影响( 三 )
在朝陆看来 , 网络空间自由度高、包容性强 , “可以随意发帖 , 也不需要对评论、发帖的内容负责 , 所以就导致很多人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 。”此外 , “对事件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也是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 。”
学者姜方炳在《“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一文中分析网络暴力根源时表示 , 网络技术的风险特性是催生网络暴力的潜在根源 。一方面 , 借助虚拟技术构造而成的网络交互空间 , 为网络暴力的产生提供了主体多元、责任分散的舆论场域;另一方面 , 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系统 , 其中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 。
在学习《媒介素养》课程的过程中 , 李昊发现 , 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中心 , 越是看到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 , 人们越倾向于去评论 , 甚至去谩骂 。
李智伟认为社会环境、网络环境 , 以及网民心理是导致网络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对自由和隐匿的网络平台 , 为这一部分群体提供了宣泄出口 。网络环境的社会监管和自我监督相对弱化 , 传播者责任心和犯罪感较少 , 因而言论控制难度较高 。一些媒体平台为了所谓的引流 , 故意引战 , 产生对立和撕裂 。此外网民的猎奇心理和娱乐心理、盲从和宣泄等心理因素也是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 。”
李昊见过不少账号肆意地传播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 。“他们有时候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向错误的方向煽动舆论 , 引导许多网友参与网暴 。这样没有任何调查和核实的‘带节奏’行为应该受到惩罚 。”李昊说道 。
学者姜方炳表示 , 社会转型过程中风险的无序释放是催生网络暴力的现实动因 , 而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结构特点和泛道德化的文化心理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 , 78.56%受访大学生认为网民媒介素养不足、对事情认识不清晰就草率评论促使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 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76.43%)、宣泄私愤(73.09%)、网络监管不力(59.66%)也是网暴背后的重要成因 。
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愿“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后 , 对个体及整个社会产生的潜在影响让李智伟忧心 。“对个体而言 ,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对全社会而言 , 如果网络暴力不受约束 , 将有可能破坏公共规则、打破道德底线 。”
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 , 其中混淆是非、让人难辨真伪 ,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 是朝陆觉得最值得担忧的地方 。“网络暴力事件下输出的畸形价值观可能会导致部分人的盲从 , 对网民尤其是未成年网民影响非常大 。”
推荐阅读
- 浦峰|冬奥纪实8k超高清试验频道开播,冬奥结束后转入常态化运转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影像|iQOO 9 系列预热:首发三星 GN5 传感器,150° 鱼眼超广角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人物|马斯克承认输给了巴菲特:曾尝试挑战喜诗糖果,但最终放弃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性格 明年底或完成原型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T|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首超100万例 世卫:两大毒株正掀起“疫情海啸”
- Tesla|特斯拉回应“保费暴涨”:平均涨幅约10% 高性能车型不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