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3D打印,做出一口好“牙”( 二 )


1000多副手工模型建成数据库
但义齿的三维设计 , 长期依赖于欧美国家基于解析几何算法的CAD软件 , 这种软件聚焦于每一颗牙齿单独设计 , 应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
将近10年的时间 , 孙玉春常常利用国外软件排列每一颗义齿的位置 , 但他发现 , 始终没有国内义齿技工大师排得好 。
差异来自不同的技术路线 , “用欧美软件设计时 , 要用鼠标对每颗牙齿的空间位置、姿态和三维形状进行逐个交互式调整 , 每颗牙齿需要考虑上下左右前后6个自由度 , 全口28颗牙齿需反复调整168个自由度 。 而传统技师是靠多年积累的手工排牙经验和操作技巧排牙 , 想用鼠标和键盘模仿 , 难度极大 。 ”孙玉春说 。
快要放弃时 , 孙玉春灵光一现 , “何不把中国技师做好的义齿看成一个整体 , 再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情况 , 整体调整义齿的三维外形参数?这就像盖房子 , 把以前一块一块垒砖 , 变成整栋房子迁移 , 而这个房子又可以根据环境自适应变形 。 这样也许就可以突破国外软件设计效果和效率的瓶颈” 。
孙玉春团队将北大口腔医学院最初积累的1000多副义齿模型扫描进电脑 , 进行数据建模 。 利用这1000多副模型 , 团队最终提出基于面部中线、口角线、唇高低线、牙颌弓曲线(宽度、深度、曲度)等10余个关键变量的权重指标体系 , 根据这些指标采集患者的信息 , 几秒钟就能在数据库中找到最适合当前患者的标准义齿模板 。
现在 , 他们的数据库里已经有全国近20万副义齿模型 。 “目前在国内有约570家义齿加工厂在用 , 每天可以设计1700多副义齿模型 。 ”孙玉春说 。
探索最适合的齿形结构3D打印参数集
虽然设计义齿的效率提升了 , 但要把设计图变成真切的义齿 , 还面临很多困难 。
早期欧美进口的金属3D打印装备为单激光扫描 , 排版设计过程过于繁琐、智能分析判断能力不足 , 需要大量的手工调整和打磨后处理操作 , 导致制造精度效率低、材料浪费大 。
“打印工艺是3D打印的灵魂 , 有那么5年时间 , 我在办公室一字排开5台打印机 , 每天不停地打印各种临床需要的制品 , 光打印材料就用了约300公斤 , 最终摸索出最适合齿形结构的专用3D打印工艺参数集 , 例如打印的角度、打印速度 , 层间重叠率、材料填充率、打印温度等 。 ”孙玉春说 , 团队原创了3D打印自动化排版切片工艺软件 , 率先研制出3套口腔专用的单/双激光金属3D打印装备和物联网运维平台3D云 , 通过分类和模式识别算法优化姿态调整和支撑添加 , 对精度要求更高的关键局部结构做自动的特殊工艺设定 , 突破了金属3D打印悬垂面精度限制 , 实现了设备总体打印精度与国际同类设备持平 , 但关键局部打印精度优于国际同类设备水平的突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