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给信息收集设一道卡 给用户隐私上一把锁( 二 )


不能放任APP侵犯用户隐私
有法可依更应有法必依 。 企业应肩负起责任 , 杜绝利用技术认知差异欺负用户 , 显性及隐性地违规过度采集个人信息 。 企业应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追求经济效益 , 更有责任保护用户权益 。 如果只顾眼前利益 , 用技术的方式“偷窥”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 , 则背弃了社会责任 。
对用户个体而言 , 无论因为何种目的 , 被采集个人信息的终归在感受上不会很舒适 , 但又似乎无处逃避 , 只是希望它被严格限制 。 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 全社会一道发力、共同答题 , 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 , 让数据采集增进公众福祉 。 【详细】
对于部分顶风作案的App , 监管部门应要求企业自查自纠 , 及时整改 , 将此次曝光作为一次普法、执法的契机 。 同时 , 监管部门还要提高技术水平 , 不能监管对象“开跑车” , 而监管人员还在“蹬自行车” 。 应用商店和第三方平台也应当负起主体责任 , 帮助用户和监管部门发现违规操作 。 便利用户与侵犯隐私之间是有界限的 , 应当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 方便之门不是偷窥之门 , 绝不能放任App偷窥用户 。 【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广州日报、红网 。 )
微言大义:
@飞行者:这还有什么隐私可言?
@电气鼠阿皮:现在很多手机App都成了“小偷” 。
@深哥厉凡:这不是bug吧?
@可可少:App没有边界感 , 说明资本获取、使用、倒卖公众信息成本之低 , 个人隐私真的一文不值 。
@一枚炸鸡腿:好家伙 , 后台这些操作就没闲着 , 可算知道我的手机为什么这么耗电了 。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事实上 , 隐私既不“隐”也不“私” , 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顽疾 。 在“隐私安全”问题上 , 用户和App平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关系 。 但有平台却以“提升用户体验”之名搪塞过去 , 显然是避重就轻 。 要知道 , 提升用户体验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对用户的手机进行后台“监控” , 某些平台只是在保护用户隐私和追求眼前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 。 针对这一问题 , 监管部门应积极履职 , 进一步完善监管技术和手段 , 给App信息收集设一道卡 , 给用户隐私上一把锁 。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