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华为突围,东莞转型( 二 )


为了支撑这七大基地发展 , 东莞利用采用超常规的手段支撑它们发展 , 包括推行“一基地一政策”、试点“标准地”、构建规模达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体系等 。 今年5月 , 七大基地面向全球“揭榜招商” , 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1483亿元 。
塘厦镇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其中一个代表 , 如今形成新动能加速汇聚的强劲势头 , 新招引的35个重点产业项目正加快落地 , 预计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达到1287.5亿元 , 超过了全镇202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 , 相当于再造一个塘厦 。

产业|?华为突围,东莞转型
文章图片

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 。
加码科技创新 为产业注入创新基因
核心技术被卡 , 如喉咙被掐 。 相信近两年来 , 国内多家龙头企业的起起伏伏 , 已深刻印入莞人的脑海 。
40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为东莞积攒了实力 , 如何加速转型升级 , 成为东莞新一轮发展非常重要的选择 。 这一次东莞选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共识下 , 东莞强势推出松山湖科学城战略 。
2020年7月 , 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 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90.5平方公里(含水域) , 协调区规划面积41.7平方公里 , 目标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系统 , 支撑东莞、大湾区发展 , 为国家战略实施赋能 。

产业|?华为突围,东莞转型
文章图片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接收首批约0.85克月壤 。 (资料图)
生态系统中 , 源头创新无疑是投入最大 , 周期最长 , 但也是必须要做的一环 。 松山湖科学城在这一环上“花重本” , 如今这里聚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 , 初步勾勒出松山湖科学城的轮廓 。
部分项目成果逐步显现 。 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在经过团队精心调试后 , 设备功率成功提升20% , 设备实验能力及效率迈上新台阶 。 海内外注册用户超过2600人 , 衍生了一批公共创新平台 , 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 , 完成各类前沿课题500余项 , 累计产出科技论文600余篇 。 它已经成为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 。
科研人才是推动科学城跨越发展的创新之源 。 近年来 , 松山湖共引进各类人才超过2500名 , 其中教授、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近30% , 陈和生、王恩哥、汪卫华、方滨兴、李国杰等近68位国家级科学家扎根于此 。 围绕创新创业人才需求 , 松山湖科学城定制供给创新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 , 使各类人才安心“搞”事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