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Facebook“元”木求鱼( 四 )


而在那之外 , Facebook当下所处的窘境 , 某种意义上 , 同样可以视为商业领域“社交媒体神话”的一种终结 。
或许很难以想象 , 预言家尼葛洛庞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预见人们未来的数字化生存状态 。 从web1.0时期的门户网站时代兴起到如今web3.0时期的社交媒体时代 , 媒介形式经历了多次迭代 ,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 我们已经长时间地陷入了“社交媒体”的增长困境中 。
毕竟 , 如果将facebook的上市作为“社交网络”时代的正式起点 , 一晃快十年了 , 讲来讲去 , 故事的主角依旧是“社交” 。
“社交”的想象力是广阔的 , 但互联网公司的能力是有限的 , 这一观点与近年来社交媒体们所展现出的焦虑不谋而合 。 一方面 , 是现实使然 。 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正在衰减 。 近年来 , 就连“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也不无悲观地表示:“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正在持续衰减“ 。

创事记|Facebook“元”木求鱼
文章图片
图7/7

另一面则是互技术创新“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 。 无论是基础层 , 抑或是应用层 , 都显示出了明显的滞后性 。 科技型公司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地不停地讲述着VR/AR/XR的旧故事 , 终端用户则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笨重而复杂的硬件设施 。
用户期待着新的体验 , 资本也迫切渴望新的出口 。 当内容载体、传播方式以及交互形式长期缺乏颠覆性创新时 , 互联网公司陷入了内卷化的状态 , 变现模式的终点似乎只有广告和电商 , 内容生产的模式似乎只有聚合与社区 , 就连交互形式也只剩下了“拇指”间的微创新......如科技作家刘慈欣所言:“我们越来越变成一种很内向的文明 , 而不是向外去开拓、去探索的文明 。 ”
“元宇宙”概念的诞生或许正是这种焦虑集体爆发的体现 , 但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无论是扎克伯格的改名行为 , 抑或是元宇宙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动荡 , 本身就有些泡沫意味 。
如扎克伯格自己所言 , 一个元宇宙不仅仅是一个虚拟身份 , 而是囊括了“现实感的真人社交、极低的延迟、多样化的内容、完整的经济系统以及技术的安全稳定 。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Facebook或许无法以“一己之力”拯救元宇宙 , 当然 , 反过来说 , 元宇宙也无法以一己之力 , 救Facebook于水火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