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几个朋友聊“信息超载”这个话题 , 聊着聊着 , 都被自己身上平常浑然不觉、却极易谋杀时间的习惯吓着了:收藏了很多长文章 , 却很少阅读;本来读某文 , 却很容易随链接跳到其他信息;拿起手机做某事 , 很快被信息吸引最后忘记要做啥;睡前刷视频 , 刷着刷着一两小时就过去了;对某件事本有判断 , 但信息看多了就没主见了 。 远超我们大脑处理能力的信息 , 让我们不断在焦点中转移 , 寻找多样性和刺激性信息 , 严重损害了我们思考的能力 , 夺走了支撑我们耐心和长时关注的“深度注意力” 。 我们是信息巨人 , 却可能变成知识侏儒!
【娱乐|北大教授们成知识网红见证时代知识趋向】能感觉到社交平台和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反思 , 面对信息的围困 , 努力在用知识进行突围 。 今年能明确感受到的变化是 , 娱乐明星不那么热了 , 娱乐信息不那么容易上热搜了 , 学者教授和专业工作者这些掌握着知识的人 , 在社交平台的人气越来越高 。 前几天一篇文章很火 , 谈到了北京大学和它社交平台上的数百万旁听生 , 讲到了名教授的公开课在网络上的火爆 。 很多平台都把“知识生态”和“知识普惠”“知识下沉”当成了自己的追求 , 一改以往“信息轰炸”的面孔 , 在流量和变现上向知识生产者倾斜 , 打造知识网红和专业网红 , 满足现代人对知识的深度渴望 。
这种从信息向知识的转型 , 是一种进步 。 学者刘擎在一个访谈中提到的“喜欢独处又迷恋信息 , 是年轻人的存在性焦虑” , 戳中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焦虑痛点 。 信息茧房给在困惑时代的人提供了一种虚假的解决 。 这是算法造成的 , 它把你喜欢的同类的东西喂送给你 , 让人有一定的稳定性 , 但这是以世界的部落化为代价的——是的 , 必须做减法 , 从同质信息的迷恋和娱乐围猎中跳出来 , 我们才能获得新知 。 努力满足用户的求知欲 , 社会平台和网络的这种知识追求 , 也正是回应当下公众的存在性焦虑 。
我们的注意力正被泛滥的信息所吞噬 , 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提到一个可怕的数字:仅2008年一年 , 美国人消费的信息就达到3.6泽字节 。 泽字节是多少?一部《战争与和平》的电子版放到Kindle上所占空间大小是2MB , 一泽字节相当于5ד10的14次方”部《战争与和平》——这还是2008年的情况 ,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自媒体高度活跃的当下中国 , 这个数字可能更不可思议 。 读懂了“泽字节” , 算一算平均分配到每人每天所消费的信息 , 就知道我们宝贵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
哪是你在消费信息?分明是信息在消费你 , 吸引你的注意力 , 谋杀你的时间 , 占据你的内存 , 损害你的思考能力 。 信息与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 , 知识是滋养你的东西 , 让你越来越厚重 , 而信息是对你的消耗 , 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 最后都折算成别人所收割的流量 。 娱乐似乎成为无聊的避难所 , 但用非常简单的娱乐来打发无聊 , 之后更加无聊 。 知识的习得 , 能开阔你的视野并支撑你的输出 , 而高度同质化碎片化的信息方式 , 则让人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 。 什么是知识?知识本身即是对信息的萃取、筛选和过滤 , 通过对信息做减法从而获取知识 , 让我们免于被无用信息占据内存 。
推荐阅读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娱乐|华为智慧屏迎来“影音娱乐”场景三大升级
- 曹志兴|90后教授曹志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
- 安全|复旦教授发现400多个Android漏洞 谷“鸽”16个月后才修复
- 收入|Sensor Tower:娱乐应用全球年度收入超 91 美元,再创新高
- 娱乐|SensorTower:视频&直播 App 成 2021年娱乐类主流,TikTok占最多
- 技术|31岁,武汉理工大教授、博导!
- 社会|人大教授左美云点赞南都,建议智慧助老小处着眼落到实处
- 产业|芯片业如何产学研联动?清华复旦交大浙大教授与壁仞科技共话创新
- 人物|因学业表现太差 教授把全班学生踢出微信群:江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