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最常见的化石,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念

来源:物种日历
【新浪科技综合|最常见的化石,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念】“?”(tíng)这个字 , 大多数人可能连它怎么读都不知道 , 但它们曾经是地球海洋里无处不在的繁盛生物 。
?是一类生活在古生代海洋中的微小的单细胞原生生物 , 属于有孔虫类的?目 , 其下共有13个超科 , 种类非常繁多 , 仅内卷虫超科Endothyracea下就有290个科 。 它们的体型非常微小 , 方解石构成的外壳通常只有5-10毫米长 , 最小的不足1毫米 , 大型的也只有5厘米左右 , 然而一些壳长可以达到14厘米的种类 , 是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有孔虫类动物 。

新浪科技综合|最常见的化石,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念
文章图片
图1/7
有孔虫化石切片 | Strekeisen / Wikimedia Commons
家族繁盛的“纺锤”
?目最早出现于距今4.44~4.26亿年前早志留纪的兰达弗里阶 , 当时奥陶纪末的大灭绝才刚结束不久 , 上升的全球气温导致冰川融化 , 海平面上升 , 珊瑚礁在阳光明媚的温暖浅海茁壮地生长 , 从甲壳达9米 , 宛如游动的电线杆的“旧日支配者”房角石Cameroceras到脊索动物门的“老前辈”莫氏鱼Jamoytius , 各种全新的动物出现在志留纪的海洋中 , 取代了衰落的奥陶纪动物群 。
早期的?外壳是简单的平面螺旋结构 , 晚期的?外形则多种多样 , 大多数呈光滑的纺锤形 , 中部粗大 , 两头尖锐 , “?”这个中文译名也是由此而来:1829年 , Fischer de Waldheim命名了?属Fusulina , 其词根fusu就是希腊语中纺锤的意思;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四光老先生 , 给指代“古代纺丝时卷丝用的竹制工具”的“筳”字加了个虫字旁 , 创造了“?”这个汉字 , 在1934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北部之?科》里首次使用 。

新浪科技综合|最常见的化石,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念
文章图片
图2/7
李四光头像 , 位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 图虫创意
可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方解石外壳 , 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 ?的外壳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复杂的多层结构 , 这种独特的结构显示?目能够与单细胞藻类 , 蓝藻或其他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共生 , 并通过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能量;这一在有孔虫类中首次演化出的“绝技” , 也许是?能在漫长的时光中一直保持繁盛的秘诀 。

新浪科技综合|最常见的化石,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念
文章图片
图3/7
?目化石 | Huangchenhai / Wikimedia Commons
兰达弗里阶结束时的灭绝事件 , 消灭了全世界海洋中50%种类的三叶虫和80%的牙形石Conodont 。 然而?目却挺过了这场灭绝 , 不仅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愈加繁盛 , 体型越来越大 , 形态也变得千变万化:除了纺锤形的“基础款” , 还出现了凸镜形 , 盘状 , 球形和圆柱形的外壳 。 在全世界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 , 都发现过?目的化石 , 足以一窥它们在当时的繁荣 。 ?目还挺过了志留纪的另外两次灭绝事件 , 家族愈发繁荣壮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