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交利器”表情包是门好生意吗( 二 )


“小崽子剧场”创作者张聪也在受邀之列 , “表情付费后 , 收入的确要高一些 , 毕竟赞赏都是一次性的 , 付费更稳定 。 如果借付费能增加创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表情包质量 , 当然是件好事” 。
围绕微信表情付费展开的讨论 , 让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一次浮出水面:作为年轻人缓冲尴尬时刻的“社交利器” , 表情包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它到底算不算是一门好生意?
“在聊天中扮演你”
“在聊天中扮演你 , 帮你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 是张聪对“小崽子剧场”的最初设定 , 小山、思子、狗子、阿喵等表情包形象 , 都是剧场的“演员” 。
在张聪看来 , 表情包的魅力 , 正在于捕捉到了生活里常见而又情感细节丰富的瞬间 , “题材基本都来源于日常经验 , 比如职场会有通勤、加班、开会等场景 , 如何在这些场景里找到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那个点 , 其实触动自己是第一步” 。
画出适合自己的表情包 , 是“阿宝宝”系列作者杨盼盼的创作初衷 。
“2015年我正处于一段恋情之中 , 希望用表情来传达情侣那些微妙的情绪 , 在微信表情商店里搜索了一番 , 没有看到想要的表情 , 就决定自己画一套 。 ”杨盼盼说 。
在杨盼盼看来 , 除了抒发情感 , 表情包还能降低沟通成本 , 让社交变得更为顺畅 , “比如在工作群里表示感谢 , 如果只说谢谢两个字 , 会显得有点冷淡 , 发一个情绪饱满的鞠躬小人表情 , 对方就能明白你的意思 。 说到底 , 表情包就是为通过屏幕交流的人提供了一个看到‘脸’的机会” 。
张雯自称“表情包大户” , 她曾尝试一周不使用表情包 , 可坚持了不到半天就放弃了 。
“表情包就像张面具 , 戴习惯就摘不下来了 , 特别是和不那么熟的人寒暄时 , 每个人都藏在表情包背后 , 让或可爱或戏谑的表情来替自己发声 , 不发表情包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 现在我只有和朋友聊天时才不会经常发表情 , 因为有很多话可以说 , 也不用担心冷场 。 ”张雯说 。
年轻人需要源源不断的表情包来“热场” , 对表情包更新换代的需求也随之高涨 。
“表情包像纸巾 , 是消耗品 。 一套表情包连着用上一个月就有点腻了 , 特别是带有流行语的表情 , 一段时间不用就会过时 。 ”杨盼盼说 。
从受众角度观察 , 表情包市场依然“生机勃勃” 。
表情包:IP孵化的“前站”
90后青年钟超能凭借“乖巧宝宝”表情包收到超过50万元赞赏收入的新闻 , 曾为表情包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
对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说 , 全职创作、靠表情包收入生活 , 还只是“看上去很美” 。
杨盼盼曾算过一笔账 , “第一套表情拿到了1100元左右的赞赏 , 第5套时降到了500元 , 发送量和下载量也是逐步递减的状态 , 除了宣传不够、用户基数少等自身原因外 , 表情包总量变大、竞争激烈也是重要因素 , 想靠表情包收入生活 , 目前还不大现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