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走近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医疗科研要顶天、立地、为人民( 二 )


非典型性肺炎、H1N1、H7N9、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疫情……近二十年来 , 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核心工作中 , 都能看到团队成员的身影 。 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 促成国家多项政策法规制订 , 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撑起了呼吸系统疾病 , 尤其是中国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的一片天 。
“立地”——研发适合国情的防诊治手段和药物
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 。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组成员丛锋还记得:“第一次开会时 , 钟院士就强调‘治疗第一、科研第二’ , 所有的研究都要为提高救治率服务 , 并提出‘共享’科研成果倡议 。 ”
医疗科研要能落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 这是团队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 着力推动解决医学科学领域难点问题 , 研发适合国情的疾病防诊治手段和药物 , 最终目的是要让医学研究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
例如 , 团队在四大研究方向之一的肺癌微创治疗领域 , 建立了以无管手术为核心的全链条式肺癌微创根治术体系 , 广泛运用于肺癌防、诊、治疗及预后;创建了早期肺癌的无创高敏感度(80%)筛查平台 , 让三分之一的患者免受不必要的化疗 , 使肺癌长期生存率提高了6% 。
一方面 , 先进的医疗技术被转化为产品 , 发展出适合国情的药物、技术、器械;另一方面 , 由先进经验形成的临床诊治规范、共识、指南推广至基层 , 并通过“应运—反馈—修正”机制实现更好的覆盖和应用 , 防诊治科研成果由此得以实现迅速下沉、真正落地 。
“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 这是钟南山对自己的评价 。 时至今日 , 年过八旬的老院士仍会在每周四下午坐诊看病 。 “优秀的临床医师、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 , 归根到底是“能看病的医生” 。 在团队看来 , 临床治疗、预防、学术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医学科学家”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
“为人民”——致力于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
2016年 , 由钟南山领衔编撰的《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正式出版 。 该书对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践行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这也是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推动健康科普事业、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的一项成果 。 团队所在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作为广州国家实验室的临床转化基地 , 致力于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惠及人民健康的产品、技术、指南等 , 为提升民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 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贡献更多“国家队”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