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工厂之痛:一个知识问答社区的死亡样本( 五 )


悟空问答根据收集用户兴趣 , 将匹配的内容推荐给特定的用户 , 也就是不同人搜索同一个问题 , 看到的推荐内容不一样 。

|App工厂之痛:一个知识问答社区的死亡样本
文章图片
图11/12

基于此 , 用户在悟空问答上搜索问题 , 大概率得到的是感兴趣的内容 , 而不是有用的答案 。
举例来说就是 , 你五一可能随手点开了某地的旅游分享答案 , 算法以此分类了你的爱好 , 当你十一准备出去玩 , 在悟空上搜索值得去的地方时 , 系统会把你浏览过的那个地方 , 优先推荐给你 。
这样的分发模式 , 背离了问答用户的本质需求 , 可能也不利于内容生产 , 毕竟创作者回答的好 , 不见得有流量倾斜 。
相比之下 , 知乎以内容本身的质量做推荐 , 匹配用户需求 , 对优秀创作者也比较友好 。
比如 , 按知乎今年5月新出台的方案 , 符合社区标准的好内容 , 可获得2倍以上的流量提升 。 在这样的激励下 , 知乎部分专业板块的内容阅读量与互动率大增 。

|App工厂之痛:一个知识问答社区的死亡样本
文章图片
图12/12

由此来看 , 字节跳动引以为傲的算法 , 在知识问答平台上不太行得通 。
综上可以看到 , 悟空问答围绕创作者、用户、平台三方平衡的内容机制 , 不仅未形成可持续的健康模式 , 还相互掣肘 , 拖累平台整体发展 。
小结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悟空问答 , 刚一上线就迎来高光 , 被字节跳动给予如抖音般的厚望 , 但只一年时间 , 就因成绩不佳 , 被战略性放弃 。
究其原因在于 , 认同感与成就感不足使得创作者难以长驻 , 内容输出与用户需求偏差造成用户粘性不足 , 而平台的算法推荐更加剧了这两端的矛盾 。
最终 , “创作者—平台分发—用户”内容循环基本盘不稳 , 增长乏力不可避免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