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规则难坏“尾款人” “双十一”还能不能好好购物?
随着“双十一”大幕的拉开,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再次来临 。与之同时来到的,是商家在促销商品时的各类规则——跨店优惠券每300减40;店铺优惠券满200减30;预付定金50元享两倍优惠,加购指定商品满200减20……
文章图片
复杂的折扣计算方法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也让很多远离数学多年的消费者,不得不重新拾起“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来应对 。但在这个过程中,依旧有各类乱象频出:明降暗涨、拒不退换、半夜付尾款等一系列“神操作”,让很多消费者不得不感慨“双十一还能不能好好买东西了?”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早先付了定金的消费者在付款那一刻才发现,当下的价格,竟然比自己付了定金后的“尾款价格”还要便宜,这让很多人大呼“上当” 。
种种乱象的产生,既源于部分商家对诚信原则的违背和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有部分平台监管不力、放任自流的因素 。现实中,一些短视的商家抱着“捞一笔”的心态参与类似的促销活动,这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不错的收益,但类似违背市场交易诚信原则的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况且,此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违法违规之嫌 。
【电子商务|规则难坏“尾款人” “双十一”还能不能好好购物?】就拿一些商家“明降暗涨”的行径而言,若一旦被证实,则涉嫌欺诈 。对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赔偿消费者相应的费用 。
文章图片
此外,一些号称是特价的商品会在售卖时标注“概不退换”的字样 。这无疑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而这些责任本不该由消费者承担 。此时,消费者的正当权利被置入一种“强行让渡”的境地,而这也是违法的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
既然法律有相关规定,为何类似现象在现实中还是大量存在?这是因为,经营者利用了普通消费者对相关法律的不熟悉 。这中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消费者的劣势地位 。与此同时,执法力量薄弱,监管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
另外,对于这些套路,很多人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并且懒得与商家“扯皮” 。很多消费者还担心,若因此类小事“惹恼”经营者,个人的信息会遭到泄露 。此前,因为一个差评引发冲突的情况不在少数 。
推荐阅读
- IT|95306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升级上线 可24小时办理货运业务
- 电子商务|美容贷“抹黑”征信 谁来负责?
- 电子商务|员工抱怨亚马逊太冷酷:工伤后得不到赔偿 还不让休假
- 电子商务|国际品牌崛起 亚马逊在全球购物应用安装量中下滑至第四位
- Tencent|微信小程序新规则:调用个人敏感信息将需授权
- 系列|OPPO Find X5渲染图的相机造型继续不规则凸起!还多出一块?
- 电子商务|无需扫码、碰一碰即可完成支付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充电桩项目启动!
- 电子商务|经济日报:淘宝禁止好评返现 “水”评会少吗?
- 电子商务|美参议员直言比特币解决不了不平等:仍然被富人把持
- 电子商务|相互宝关停:10年网络互助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