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挑战脑机接口“禁区”,实现“意念”书写( 二 )


上帝看到后十分愤怒 , 觉得人类就像当年在伊甸园吃了禁果一样犯了巨大的错误 , 为了惩罚人类 , 于是他让人类开始讲不同的语言 , 很快人类就开始分崩离析并因为语言不同而逐步陷入混乱 。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 , 对于人类来说 , 语言交流的意义堪比灵智开启这样的重大进程 。
而Krishna Shenoy团队从事的工作 , 或许可以帮助重建人类语言的“巴别塔” 。

新浪科技综合|挑战脑机接口“禁区”,实现“意念”书写
文章图片
图5/10

丨Tower of Babel - Wikipedia
这些年来 , 脑机接口进展迅速 , 各种新闻层出不穷 。 不过如果你仔细留意这些新闻 , 会发现绝大多数脑机接口 , 其实本质上是行动类的脑机接口 , 就像前文所提到的 , 也就是用来完成人体肢体替代之类的工作 , 而这些信号 , 属于我们的大脑运动功能区 。
但是 , 我们人类的日常活动中 , 肢体行动只是一部分 , 而绝大多数时候 , 我们更多的是在交流和思考 。
如何通过脑机接口帮助那些因为肢体或发声肌肉受损而无法打字或说话的患者 , 让他们重新恢复与世界的交流和连接?
在经过多年的不断实验和迭代后 , Krishna Shenoy和同事决定直接读取人的语言区 , 看看人类的语言区到底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 他选择了人类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书写文字 , 也就是“笔迹” 。
这可不容易 。 尽管我们经常夸赞四肢的灵活 , 但这种灵活其实是相对粗糙的 , 而书写就要复杂多了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法 , 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笔迹 。 这种细微的信号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读取大脑信号的难度 , 也对机器和算法有了更高的要求 。
为了更精准的捕捉大脑信号 , Krishna Shenoy团队开发出了一套脑机接口系统 , 它可以直接嵌入到大脑皮层 , 从中获取人们想象中的手写动作 , 再通过反复脑补“手写” , 电脑记录下每个字母在脑内对应的“记忆点” , 最终通过分析将这些手写动作实时转换为文本 。

新浪科技综合|挑战脑机接口“禁区”,实现“意念”书写
文章图片
图6/10

在Krishna Shenoy团队的调试和优化下 , 参与实验的瘫痪患者用“意念”写字的速度刷新了记录 , 每分钟可以写大约90个字母 , 而准确率更是超过了99% 。 相比身体健全的人用智能手机每分钟打出23个单词 , 患者每分钟大约能生成18个单词 , 已经可以实现正常速度交流 。 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进展 , 因此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了2021年5月份的 Nature 上 。

新浪科技综合|挑战脑机接口“禁区”,实现“意念”书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