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新能源车闹电池荒,中国企业“疯抢”全球锂矿( 五 )


曹广平表示 , 目前纯电动汽车业务板块是不赚钱的 , 原因就在于电池包的成本基本上等于一辆普通油车的成本 。 但是国家政策给的补贴以及卖新能源车积分则可以“赚钱” 。 “各个车企的电车业务在行业补贴、行业正积分以及品牌溢价上取得利润的比例虽然不太相同 , 但这些赚到的钱 , 都要来平衡电池采购及原材料成本上涨才行” 。
苦熬了大半年后 , 动力电池的头部企业们正集体酝酿涨价 。 近日 , 一份比亚迪的《电池价格上调联络函》在网上广泛传播 。 而鹏辉能源、国轩高科发出调价函则更为直白 , 涨价的原因直指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缺货 , 导致生产成本太高 。 然而涨价的夙愿并非那么容易实现 。 有业内人士解释:汽车动力电池的订单一般都是一年一签 , 中途临时调价需要和主机厂沟通 , 但一般都很难得到他们的同意 。
不过 , 此轮涨价 , 行业巨头宁德时代并未跟拍 。 曹广平认为 , 宁德时代作为锂电产业最大的供应商却坚持不涨价 , 其原因在于宁德时代早期已经对原材料产业进行了深度布局 , 并且与车企也进行了深度的资本合作 , 利益已经捆绑在一起 。 2018年起 , 宁德时代分别认购了北美锂业和澳大利亚锂矿企业的股权 , 还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德方纳米建立了合资公司 。 去年 , 宁德时代参与了湖南裕能、江西升华等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的增资 。
锂矿争夺战
对于更多家里没矿的电池企业来说 , 进军上游资源 , 才能挺起腰杆 。
电池企业身处夹板中 , 被倒逼着去买矿 , 已经成为趋势 。 今年8月 , 赣锋锂业拟以自有资金投资84亿元建设年产15GWh新型锂电池项目 。 国轩高科目前已先后布局了正极、负极、铜箔、隔膜、电解液等上游原材料及电池循环回收 , 希望建立全产业链的垂直布局 。
鲸平台智库专家、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电池企业下场“扫矿” , 核心战略在于保障供应链的安全 , “保证一个稳定的生产 , 以及锂原料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受影响 。 ”
“扫矿”的战场已经打到了国际上 。 9月末 , 加拿大千禧锂业公司在支付了1000万美元的违约金后 , 与赣锋锂业分道扬镳 。 后者曾提出以每股3.60加元、交易金额不超过3.53亿加元(约合18.25亿元人民币)的兑价收购千禧 。 千禧公司在阿根廷拥有两处世界级锂盐湖项目 , 拥有约412万吨的实测与指示碳酸锂当量 。 项目“截和”者为宁德时代 。 宁德时代被曝以19.2亿元人民币的报价赢得了此次竞购战 。 有消息称 , 有色金属巨头——洛阳钼业也参与了竞购 。
但不久 , 剧情再次生变 。 11月1日 , 赣锋锂业持股、总部在温哥华的美洲锂业 , 计划以4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千禧锂业 。 外界传言是赣锋锂业“授意”了这次收购 , 但赣锋锂业相关信源否认了上述说法 , 并表示赣锋没有参与到美洲锂业要约收购千禧锂业的董事会讨论中 。 赣锋锂业相关人士刘涛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应此事时表示 , 赣锋锂业本身海外项目也比较多 , “这个项目可能会很好 , 但我们可能还是希望以我们的节奏去拿下它 , 而不是以提高成本的方式 。 ”外界对此的解读是 , 宁德时代不差钱 , 赣锋锂业不缺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