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整合医疗资源、打通“药+险”链条险企争入健康险新赛道

在向“保险+健康管理”商业模式转变的进程中 , 越来越多的险企立足居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 探索打通“药+险”全链条 , 开辟出一条健康险新赛道 。 继平安、泰康、微保等保险机构纷纷布局“药+险”领域并开疆拓土后 , 11月17日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获悉 , 水滴旗下药品支付平台“好药付”也公布了逐鹿新赛道的成绩单 。
业内人士认为 , 互联网医疗厂商和保险公司的协同合作 , 可以在保障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的同时 , 分散医疗风险 , 控制医疗健康支出成本 , 同时与政府医保结算联动 , 最终实现医保、商保一站式结算 。

保险|整合医疗资源、打通“药+险”链条险企争入健康险新赛道
文章图片

多层次合作形成新“闭环”
“平台已在国内29个省202个城市覆盖1123家DTP(Direct To Patient)药房 , 累计服务超过3万名患者 。 ”水滴“好药付”业务负责人郭南洋对外界首次披露了“好药付”成绩单 。
“好药付”的定位是创新支付平台 , 与药企、保险机构及药房合作 , 连接“药—险—患” , 通过商业保险、公益用药、药品保险、创新支付等方式 , 提升药房合作方的竞争力和客户粘性 , 来帮助患者减少药品方面的自费支出 。
事实上 , “好药付”的上线 , 只是医疗健康领域互联网保险与医药企业合作的缩影 。 除水滴在“药+险”上的探索之外 , 早在2018年 , 泰康人寿便已经推出国内首款个人特药保险 , 为肺癌、乳腺癌、肝癌等7大常见癌症的17种常用靶向药提供院外购药保障 。 业内人士表示 , 这是国内比较早的“药+险”模式 。
而今年9月末 , 腾讯微保联合国药控股、壹树医疗宣布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 未来将在城市级社商融合普惠型商业保险项目、药品福利项目、商业保险项目以及患者服务项目上进行深度合作 。
除了业务方面的布局之外 , 在资本合作的层面 , 今年9月 , 安心保险引进新的投资人方正大制药 。 彼时 , 便有业内人士认为 , 该次增资除了满足其业务发展和偿付能力需要外 , 或许还有助于安心保险对于互联网“药+险”模式的探索 。
除此之外 , 一些头部机构已经完成全面布局 , 搭建线上“医+药+险”通路 , 锁定大部分流量 。 以中国平安为例 , 其旗下的“平安好医生”在用户端利用其资源获得市场份额, , 打造“保险保障+就医康复+健康管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在服务端, , 为政府医疗监管部门和医疗服务提供方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智能一体化平台;;在支付端, , 为医保、商保及医疗服务提供方提供“系统+服务+运营”的一揽子智能化赋能方案 。
缓解支付压力、满足药物可及性
年初的疫情提高了居民购买保险的意识 , 无疑刺激了健康险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 除此之外 , 政策方面的利好 , 也是险企逐鹿“药+险”模式的原因之一 。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介绍 , 今年3月初 ,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 , 希望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保险为主体 , 医疗救助为托底 , 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险、慈善捐赠、互联网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
除政策鼓励外 , 互联网医疗行业面对的一些压力 , 也促进了医疗、保险模式的创新 。 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高达6.5万亿元 , 医保基金承压比较大 , 患者的支付压力也比较大 。
面对这些压力 , 恒瑞医药创新项目负责人蒋建刚介绍称 , 一些重病、罕见病或者新药出现以后 , 进入医保需要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新的药物与商保结合 , 能够极大的缓解患者用药的可负担性 。
“现在药企及和保险机构经常提及的‘以患者为中心’有五个方面:药的可及性、药的可负担性、患者关护、患者信息可及性、医院药品医疗的改善 。 ”蒋建刚认为 , 围绕这五个方面 , 才能说以患者为中心 , 全病程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 让患者在一个地方尽可能把他的需求点解决;而“药+险”模式 , 则可以更大程度、更大广度解决患者的药物可及性问题 , 是解决患者经济压力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也认为 , 医药企业和保险公司在提升居民获得医疗保健服务上能形成合力 。 前者主要解决“物” , 后者主要负责配置 “钱” 。 通过前者能改进后者的综合服务体验 , 并减少社会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 。 通过后者能支持前者进行研发创新 , 降低患者支付的成本 。
【保险|整合医疗资源、打通“药+险”链条险企争入健康险新赛道】精准化需求或成未来方向
据数据分析公司Analysys易观在《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年度报告》中预测 , 受2020年疫情影响,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000亿元,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 。 与之相对的 , 是“药+险”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 。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 , “药+险”模式未来将走向何方 , 是在健康领域多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
“药+险”中 , 在“药”的方面 , 国药控股国大药房副总经理华崇理表示 ,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挖掘高价值患者的需求 , 包括一些辅助的用药品种 , 以及器械类、保健品、帮助去恢复的营养素 , 以及和家庭这一块的需求 。
而在“险”方面 , 百济神州患者准入项目经理张强认为 , 未来健康险发展有“空间”和“价值”两个关键词 。 对于“空间” , 张强解释称 , 基本医保空间之外就是商业健康险未来发展最大的可行性和定位 , 概括来讲 , 在基本医保已经报销基础上 , 它可以进行二次报销 , 缓解一些重大费用的压力 。
而对于“价值” , 张强则表示 , 健康险不是简单从保费到赔款赚差价 , 有诊前患者教育 , 诊中有治疗、有医院、有药店药品配送 , 诊后有管理 。 未来应通过科技能力以及服务能力 , 看怎样设计一种模式 , 让整个产业链上所有参与方都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的价值 。
目前在医疗健康领域 , “药+险”模式还属于少数 。 那么 , 国外有没有可能参考借鉴的模式?对此 , 蒋建刚则介绍称 , 近年国内许多公司都在学美国 , 有的是凯撒模式 , 有的是联合健康的模式 。 虽然这些模式普遍被认为是先进的 , 但也都建立在美国商业保险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 。 相比之下 , 蒋建刚则建议 , 结合中国国情 , 根据大数据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 , 形成患者的画像 , 然后再针对性推出一系列的方案会更好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陈婷婷 周菡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