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慧城市中5G+AI正处融合初期 数据、算力只是基本功

日前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广东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中就推进智慧城市工程明确提出 , 广东将打造集数据呈现、科学决策、中枢指挥于一体的“广东大脑” , 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时模型 。

城市|智慧城市中5G+AI正处融合初期 数据、算力只是基本功
文章图片

在重构“城市大脑”的过程中 , 5G凭借着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特性推动基础设施紧密耦合 , 人工智能通过特定算法全面采集整合信息 , 形成纷繁庞杂的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这些新兴技术盘活垂直行业生态 , 逐步成长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 。 技术的发展如何赋能智慧城市发展?仍需要进行哪些突破?日前 , 南都科创工作室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对话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第二期 , 南都科创采访人员带着这些问题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创新中心主任桂振文进行了访谈 。
专家对话关键词:5G+AI;智慧城市软件应用 。

南都:您曾提到5G是基于人工智能打造的最新移动通信系统 , 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 对此如何理解?
桂振文:我们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 , 希望城市更智能 , 像人一样能够加以思考、再加以运算 。 为什么我说智慧城市是5G+AI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 , 因为在智慧城市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合了这两者 , 比如车联网、智慧路灯、智慧水务、智能机器人、智能冰箱等 。 我一直都认为不应该用割裂的视角来理解智慧城市 , 只要生活在城市当中 , 把人的大脑中智能思考的东西用在机器上 , 我们生活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智慧化的城市 。
南都:在您看来 , 目前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桂振文:从2019年5G的商用元年来看 , 很多产品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 , 城市生活中涌现出的智能机器人、车联网、智慧路灯、智慧交通等 , 都是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服务和产品 , 企业生产方面 , 以物流行业应用为例 , 像京东等电商巨头已经用5G建立了智能物流基地 , 大大解放人力 。
但目前整体来看 , 5G+AI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期融合的阶段 , 我认为之后会逐渐地以每五年为一个契机 , 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 。 再过五年 , 商业化程度更明显以后 , 你会真正感觉到在这个社会中 , 你所思、所悟、所考的东西很快就会变成现实 。 比如在经过非常合理和实际的规划以后 , 可以更高效地建设智慧工厂;到高级阶段 , 机器不再被动 , 可以自我学习、自我更新 。
南都:处在初期融合阶段的5G+AI智慧城市应用 , 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桂振文:就我的观察来看 , 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第一 , 人工智能的算法应该更通用化 , 建立算法公共库 , 共享算法 , 谁需要谁取用 , 减少共性研发投入 , 构建高质量的基础软件生态 , 加速行业发展;第二 , 要在芯片等硬件技术上有所突破 , 未来的芯片技术应该更发达、更通用化 , 就像我们买电脑一样 , 普通的硬件设备也能发挥功用 , 不需要用专用设备 。 当硬件技术实现突破后 , 完成工作就像我们喝一杯咖啡一样简单的时候 , 就会变成一个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社会了;
第三 , 需要大规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 这方面比较好的趋势是 , 这几年人工智能兴起后 , 很多高校从本科阶段就开设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专项课程 , 以后人工智能的从业人员会更多 , 这个行业也能够迎来繁荣;第四 , 要增强大众意识 , 提升普通民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 我想达到这四个方面后 , 5G+AI的智慧城市应用就会越来越成熟 。
南都: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新基建”概念火爆 , 您认为这些外部因素对5G+AI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融合带来哪些影响?
桂振文:主要有三个方面 。 首先 , 疫情加速了移动通信产品和技术向前推进的过程 。 疫情发生后 , 人跟人不能近距离接触 , 在防控方面使用了大量的算法系统 , 包括人员轨迹登记系统、自动扫描与体温录入系统等 , 这对技术突破特别是移动通信算法突破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 , 在这次疫情中 , 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经过中国十几亿人口的考验后 , 在大数据的整体稳定性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如果没有这么多用户去考验一个系统 , 它就不会越来越完备;
第三 , 人工智能和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有突破 。 智慧教育、线上医疗、智慧医疗等都通过这次疫情得到有效运营 , 将5G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更顺利地融合在一起 。
南都:就您的观察而言 , 5G+AI二者的融合是否顺利?
桂振文:以前是各个领域独立发展 , 移动通信的搞移动通信 , 人工智能的搞人工智能 。 这些年 , 移动通信飞速发展 , 从1G跃升到现在的5G , 每10年一个技术更新 , 每10年一个阶段 , 包括速率、用户体验等方面 。
人工智能是近期才得到空前关注 , 八九十年代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还没有这么凸显 , 因为当时的硬件设施和网速比较落后 , 用手机的人也比较少 , 没有这么多通信 。 但是在2018年以后 , 5G的一些标准确定了 , 突出了移动通信低延时性、高可靠性、超带宽的特性 , 为人工智能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 使得人工智能有更多可利用的通讯资源 。
加上这些年很多领域对人工智能需求特别迫切 , 尤其是在无人处理方面 , 比如挖井、钻探等高危作业 。 在这种情况下 , 硬件资源、软件资源、通讯资源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推动 , 触发了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 , 而这又让人工智能的算法用在了移动通信上 , 促进移动通信更快速更高效的发展 。 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由此形成了相互促进、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 , 我相信今后二者的结合将会更快更深入 。
南都:您提到硬件发展迅速为人工智能奠定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 从智慧城市的角度而言 ,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将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
桂振文:可以这么理解 。 现在硬件资源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 , 体积更小、处理器功能更强大 , 同时低功耗小型化 。 在这个基础上 , 大家更加重视人工智能算法 , 这个趋势是没错的 。 因为硬件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会遇到一定瓶颈 , 进入缓慢期 。 早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没有像现在这么流行的时候 , 硬件跟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没有显现出来 , 现在硬件已经发展起来 , 促使软件高速发展 , 我们也看到这些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 , 更多的资源放在了用户体验的终端上 。
南都:在“重软件”的趋势下 , 是否意味着未来智慧城市的应用比拼的是数据和算力?
桂振文:数据和算力是对数据处理能力、效率和存储能力的考验 , 但不能单一地去看 。 拥有这些资源的可能大多是一些龙头企业 , 例如华为、BAT等 , 他们有很多云资源 。 但我个人觉得这只是“基本功” ,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用户体验 , 解决用户实际存在的问题 。 比如智慧医疗 , 是否真正覆盖了偏远山区 , 传感器有没有真正做到“望闻问切”?我觉得很多公司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 , 不要太片面地强调算力 , 包括大数据规模 , 这些东西是可以用资金建起来的 , 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提升人民生活 , 解决行业问题 , 让居民有体验感、获得感 。
南都:您认为目前国内哪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应用成效比较突出?
桂振文: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 , 也对比了国内几个城市 , 珠三角的广州、深圳和长三角的上海、杭州是做得比较好的 。 就广州而言 , 作为省会城市 , 广州在发展过程中要兼容到广东省各地级市 , 所以发展进程相对稍慢一些 , 但是这几年在智慧城市 , 包括智慧交通、车联网、智慧路灯和5G方面的先行先试也是走得非常快 。 深圳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建设智慧城市 , 一直走在前列 。 我个人认为珠三角的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和智慧城市都会发展得很好 , 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产业环境 , 华为、腾讯、中兴都在这里 , 同时毗邻港澳 , 资源丰厚 。 另一方面 , 各地市的政府领导都有很好的服务意识 , 关注企业发展 , 注重发挥智库作用 。
南都:您认为媒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桂振文:媒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该更加积极主动 。 除了报道有高科技亮点的、有利于民生的项目外 , 还应把目光投注到全产业链上 , 包括上下游企业、金融投资商等 , 关注他们的发展 。 此外 , 对于不同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 , 如广州、深圳、珠海等 , 它们的共同点、创新点或差异之处也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
为寻找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应用优秀场景案例 , 找到那把开启未来智慧城市的“金钥匙” 。 南都科创“寻找开启智慧城市的‘金钥匙’”系列活动正在火热报名中 , 活动信息详情及报名表请扫二维码获取:

城市|智慧城市中5G+AI正处融合初期 数据、算力只是基本功
文章图片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南都采访人员 徐劲聪
【城市|智慧城市中5G+AI正处融合初期 数据、算力只是基本功】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程小妹 实习生 莫等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