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2020企业社会责任峰会·见众心 | 常态化战疫:上控风险 下稳需求


服务|2020企业社会责任峰会·见众心 | 常态化战疫:上控风险 下稳需求
文章图片

随着全国相继实现复工复产 , 我国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 。 新的阶段 , 虽然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减少 , 但安全红线仍然紧绷 。 在政策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 , 人工智能在风险排查方面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 同时 , 疫情加快了部分服务由线下向线上转型的过程 , 各类线上平台也一直在努力满足民众的各类生活需求 。 此外 , 为最终彻底战胜疫情 , 医药企业的疫苗研发也在稳步推进中 。
【服务|2020企业社会责任峰会·见众心 | 常态化战疫:上控风险 下稳需求】人工智能筛查
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 , 百度、旷视科技等多家科技公司纷纷采取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参与其中 , 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 此前 , 工信部就曾下发通知 , 要求尽快利用人工智能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 。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 , 人工智能正进一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春节期间 , 旷视科技就调集了近百人的研发团队 , 紧急开发了人工智能测温系统 ,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返程高峰的体温排查工作 。 在生产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后 , 机场、火车站等人群密集场所仍需要持续开展高效、无接触的测温工作 。
面对这一情况 , 旷视科技推出了能提升开放场所通行效率的“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AI测温系统 , 该系统通过前端红外相机鉴别人流中的高温人员 , 再根据疑似发烧者的人体、人脸信息 , 通过AI技术 , 可以辅助工作人员快速鉴别出体温异常者 , 实现非接触密集型人流AI辅助温感解决方案 。
据了解 , 旷视科技人工智能测温系统支持大于3米的非接触远距离测温 , 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 , 而且往来者无需停留 , 无需摘下防护工具 , 也能实现快速筛查 , 且温度检测误差在±0.3℃以内 。
不仅如此 , 旷视科技AI测温系统的智能疑似高热报警带宽可达到15人/秒 , 且一套系统可以部署16个通道 , 这在上班、下班等人流较大的时间段 , 不仅能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 , 也能缩短人群的等待时间 。
除了旷视科技 , 阿里巴巴集团达摩院基于5000多个病例的CT影像样本数据 , 学习训练样本的病灶纹理 , 研发了全新的AI算法模型 , 可在20秒内快速完成新冠肺炎影像的分析 , 分析结果准确率达96% , 可以大幅提升诊断效率 。
另外 , 百度也宣布免费开源业内首个口罩人脸检测及分类模型 , 该模型可以有效检测在密集人流区域中戴和未戴口罩的所有人脸 , 同时判断被检测人员是否佩戴口罩 。
在线需求释放
早在疫情出现之前 , 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线上平台就已经覆盖到了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 。 随着疫情的到来以及疫情防控的常态化 , 这些线上平台正进一步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平台,激活更多的商业场景 , 依托于这些线上平台的智慧零售、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服务业态集中涌现 。
首先 , 这些线上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复工复产的进程 。 数据显示 , 以We 智造微信小程序为例 , 2.8万多家企业通过该微信小程序解决了复工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类问题 , 覆盖的员工数量超70万人 。
其次 , 作为支撑线下服务线上化的重要工具 , 微信、支付宝提供的“扫码支付”功能也逐渐成为民众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新方式 , 打通了各行业线上化的“最后一公里” , 据不完全统计 , 截至今年2月中旬 , 超2万家教育机构校区就借助微信支付实现了线上缴费 , 超100万学生实现无接触报班 。
为降低风险 , 疫情以来部分企业开始更加青睐无接触的视频会议 。 针对这一需求的增长 , 企业微信进行了扩容升级 , 升级后可支持最高1万人即时沟通 , 视频会议人数也提升到300人 , 并支持跨企业开会等 。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表示 , 过去这一年 , 疫情让本地生活服务加速线上化 , 越来越多用户习惯通过线上生活服务平台满足生活服务需求 , 对于微信来说 , 自身需要思考如何更贴近用户的需求 , 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本地化使用体验 。
为满足用户对本地线上生活服务的需求 , 微信开始与更多本地商家加强合作 。 以微信与永辉超市合作打造的智慧零售为例 , 永辉生活小程序整合了扫码购物、在线下单、微信支付等功能 , 覆盖在到店与到家两个业务场景:通过微信扫码购把线上、线下两拨消费者打通 , 提升了平台总交易量 , 通过给永辉等B端零售商赋能 , 消费者也获得了更便利的服务 。
在服务B端上 , 支付宝加大了电子支付服务保障力度 , 针对公立医院等医疗类非营利性机构免收手续费 。 同时 , 支付宝还推出了“上海小店扶持计划” , 通过淘宝直播、支付宝无接触贷款、本地生活大学培训、饿了么数字化工具四大举措 , 给予低息贷款、流量和技术双支持 , 帮助超过10万上海小店获得新客增长和销售复苏 , 累计提供贷款超百亿元 。
疫苗稳步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 ,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表现积极的不仅有各类互联网公司和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 为了最终彻底战胜疫情 , 医药企业也纷纷开始推进疫苗研发 。
今年3月 , 科兴控股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建设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启动 。 据悉 , 科兴旗下的生产车间年产能达3亿剂以上 。 4月 , 国药集团旗下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建成了全国首个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 , 并取得新冠疫苗生产许可证 , 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 。
今年6月 ,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微生物所联合研制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件 。
今年7月 , 我国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 。 即未上市的疫苗按照相关规定 , 经过有关部门允许后 , 进行使用 。 在医务人员、防疫人员、边检人员以及保障城市基本运行人员等特殊人群中 , 先建立起免疫屏障 。
据了解 , 疫苗的研发过程分为临床前研究(疫苗原理设计与小剂量制备、动物实验等)、临床试验申报及临床试验(Ⅰ、Ⅱ、Ⅲ期) 。 在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验证后 , 经管理部门审批 , 相关企业方可拿到生产批件 , 进行疫苗规模化生产 , 投入使用 。
11月19日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从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 ,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公司的新冠疫苗在湖南湘潭县启动Ⅲ期临床试验 , 这是国内首个启动Ⅲ期临床试验的重组亚单位疫苗 。
目前 , 我国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还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旗下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2款灭活疫苗 , 北京科兴的1款灭活疫苗以及康希诺生物的1款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 。 其中 , 康希诺生物的新冠疫苗采用一针注射 , 国药集团和北京科兴的灭活疫苗为两针注射 。
对国内疫苗研发的进展 , 前上海市疾控中心资深疫苗专家陶黎纳持乐观态度 。 他表示 , 在疫苗保护期上 , COVD-19疫苗保护2-3年应该是可期的 , 在上市时间上 , 国药集团的灭活疫苗12月底获批上市是大概率事件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钱瑜 濮振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