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奥密克戎背后:新冠演化走向何方?( 三 )


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专家蒋荣猛解释 , 新冠病毒是极其简单的生物体 , 外层的蛋白包括着内部的遗传物质 , 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繁殖 。 相比DNA病毒具有复杂、紧密、稳定结构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组 , 新冠的基因组为单链RNA , 非常简单 , 在复制过程中也更容易出错 。 除了先天特点导致的自发变异 , 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 , 如温度气候的变化、宿主的免疫、药物的攻击等等 , 也会让病毒不得不通过变异来适应环境 。 病毒变异永远处于进行时态 , 即便在同一名患者体内 , 不同时间段分离出的病毒样本 , 也可能有着不同的基因组 。
新冠如此 , 其他的病毒亦然 , 甚至会有更加成熟和庞大的“家谱” 。
蒋荣猛以流感病毒举例:根据核蛋白的差异 ,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基因型(genotype) , 其中较常在人类社会流行的是甲流与乙流 , 研究也多聚焦于此;基因型之下 , 甲流依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蛋白的不同 , 还可分出不同的亚型(subtype) , 这就是经常被提及的H1N1、H3N2等叫法的由来;乙流不做亚型分型 , 但可分为不同的谱系(Lineage) , 如Yamagata、Victoria等等 。 流感变异的速度远甚新冠 , 每年流行的变异株也不尽相同 , 每年秋冬季 , 疾控部门呼吁市民接种的流感疫苗 , 其中的成分也都要根据专家的最新预判进行调整 。
若和流感相比 , 新冠的变异程度 , 似乎远不及前者 。
“如果按照常规基因型分类 , 即便是(在刺突蛋白上)拥有30多个突变位点的奥密克戎 , 和现有变异株仍属于同一个基因型、或者说亚型 , 没有分化为独立基因型 。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说 。 马修斯也表示 , 虽然对奥密克戎还有待了解 , 但他并不认为新冠病毒现阶段已经发生了重大突变 。
【病毒|奥密克戎背后:新冠演化走向何方?】即便在基因组层面 , 病毒还可以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异 , 变异仍是一门“玄学” 。
孙亚民介绍 , 大部分变异并没有意义 。 基因虽然变了 , 但不一定影响氨基酸、不能带来更高层面的病毒结构改变 , 而结构变化是病毒“能力”变化的基础 , 这也是为何新冠刺突蛋白RBD区域的变异最受重视的原因——它的形状能直接影响病毒的“钥匙”与人体受体这个“锁眼”的吻合度 。
剩下一部分有意义的变异 , 则向着两个方向分化 , 有的让病毒获得更多的生存优势 , 有的让病毒更易“早夭” 。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发表一篇来自新加坡研究团队的文章 , 其中介绍了疫情早期出现的一类缺失382个核苷酸的新冠变异株 , 这种变异株很快消失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