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项目|新一代人工晶状体“卡脖子”难题在陕攻克( 二 )


但大家没有放弃 。 经过分析研究 , 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并在技术上加以完善 , 终于掌握了制作原材料的成熟工艺方法 , 并实现规模化量产 。
原材料制作问题解决后 , 人工晶状体的加工工艺又是一道关 。
“我们的产品要放在人的眼睛里 , 必须与眼内结构相吻合 , 它属于最高级别的植入医疗器械 , 容不得一丝马虎 。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 团队成员对工艺技术严格把控 , 将产品放在显微镜下寻找问题 。
划痕、杂质、气泡……只要有一丝瑕疵 , 他们就不断修改完善加工工艺 。 最终 , 又花费了4年多时间 , 他们终于掌握了制作新一代人工晶状体的全套技术工艺 。
“科研就是试错的过程 。 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反复实验、检测产品 , 每一个环节、过程 , 都很折磨人 。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 , 从不断试错中寻找正确的路 。 ”杨州说 。
今年上半年 , “交联聚烯烃”人工晶状体顺利通过国家医疗器械权威检验机构审定 , 检验合格 , 符合临床试验前提条件 。
在陕西放飞梦想
11月2日 , 团队成员怀着紧张的心情 , 聚集在办公室 。 这天 , 他们的产品将首次用于临床手术 。 大家拿着手机 , 盯着工作群里的动态 , 一片寂静 。
手机的另一端 , 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 临床手术正在这里开展 。
“手术开始”“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患者眼球”“手术成功!”
工作群里消息传来 , 团队成员一阵欢呼……
据介绍 , 接受手术的患者视力显著提升 , 术后一周复查中 , 各项指标逐步恢复到健康水平 。 未来 , 全国临床试验还将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 。
“我们的项目已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 , 被纳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 最初决定做这个项目时 , 会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 , 会有人说‘国际巨头垄断的核心技术怎么会被你们轻易攻关’ , 也有人对项目前景表示怀疑 。 ”回忆起创业艰辛 , 郭光旭十分感慨 , “但是 , 我们也获得了许多帮助 。 ”
刚来西安 , 团队成员就享受到了“家门口”的服务 , 有工作人员上门为他们办理工作相关证件 。 省市区组织部门多次上门 , 同他们面对面交流 , 询问项目进展有什么困难 , 一一作出回复、协调解决 。
在人才政策支持下 , 现在 , 团队成员不仅能享受住房、就医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 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也获得了一定支持 。
更为重要的是 , 在陕西省各级支持下 , 公司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创新基地 , 让团队成员能够培养出更多科技人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