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远见】智能时代 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本期话题:国务院发文、多部委联合出手 , 推进解决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难题 。 当边富边老 , 遭遇数字技术加速时代;老年人面对数字化生活 , 主要有哪些困难?如何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 让“银发族”的智能生活变得安全、便利?政府和市将分别承担怎样的角色?“数字化的银发经济”将给哪些领域和产业带来机会?
不久前 , 两条关于“老人因不会用数字应用 , 陷入困境”的视频登上了热搜 。 一位湖北老人冒雨到当地医保局用现金缴费 , 却遭到拒绝;另一边 , 一位94岁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 , 被家人抬到银行做人脸识别认证 。
眼下 , 数字技术正加速推进各行业发展 , 方便每个人的生活;然而 , 对一大部分老年人而言 , 由此带来的“数字鸿沟”却让他们在生活中寸步难行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 , 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 , 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 。 对此 ,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健委、交通部等多部门要求保留传统方式 , 优化提升智能技术 , 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
主持人:
王思远 , 央广经济之声《远见》栏目制作人、主持人
本期嘉宾:
周向红 同济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电子治理所所长
金涛 阿里巴巴老年数字公益项目相关负责人
“边富边老”下的老年数字鸿沟:软硬件、人需更“包容”
思远:2019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 , 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达17.4%——呈现出“边富边老” 。 老年人有积蓄、过得不错 , 但面对数字技术 , 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 对此 , 国家非常重视:国务院联合各部委做了系统性部署 。 周所长 , 您怎么看国务院和多部委一系列举措中 , 强调说“兜住底、能兼容”的总体思路?
周向红:我们在2016、2017都发表过关于数字鸿沟和数字贫困的文章 , 这是一个宏大的观察背景 。 进入数字经济社会后 , 人们由于使用数字仪器、支付能力等因素 , 不仅是老年人 , 还有其他的人 , 由于方方面面原因 , 政府提出的政策中 , 包括了几个方面:比如信息通讯技术设施覆盖率、接收获取信息的能力、ICT设备的使用能力、互联网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服务 。
几家部委提到的“政策上兜住底” , 强调了基础设施要兜住——至少有宽带、WiFi和设施普及率;第二 , 对特定地区和人口要有政策倾斜 , 结合智慧社区等建设 , 面向特定人群 , 要投放建设 。
我们应该人人都做数字经济的“摆渡人”:政府应做得更多更好 , 顶层设计、软硬件、基础设施要跟上 , 让路先通了;另一方面 , 年轻人、子女、包括亲戚朋友 , 也应该给老人更多关注和包容 , 让他们逐渐拥抱数字化的智能时代 。

时代|【远见】智能时代 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文章图片

防止“数字鸿沟”导致“数字贫困” 受访者版权提供
思远:金涛 , 你们之前根据老龄化的整体数据 , 以及今年疫情以来老年人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发了一份报告 。 根据这份报告 , 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最大成因和障碍是什么?
金涛:以淘宝为例 , 三季度老年人月活增速比其他年龄组高了29.7% 。 老年人群体分几种 , 最大问题还是那些网络边缘老人 , 主要在农村 , 使用的基本上是老年机或子女淘汰智能机 , 融入数字生活有一定困难 。 比如把96岁老人从家里抱过来 , 就为一个人脸识别 。
思远:老人面对数字生活手足无措 , 到底是心理原因、畏难情绪 , 还是说客观上确实能力上断层了?
周向红:有三个方面 , (1)有畏惧或长期生活方式 , 形成了路径依赖 , (2)现在一些工具客观上没有特别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 。 比如 , 夏天在自助机上取票 , 阳光照射下年轻人看不清楚 , 老年人更困难 。 老年人很多生理功能都退化了 。 (3)服务过程中 , 没有特别的包容 。 比如 , 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输入密码 , 一些老年人眼睛、手里都不好 , 多次失败后 , 越来越自信不足 。 还有就是这次疫情中 , 没有健康码绿码 , 寸步难行 , 才把问题集中暴露出来 , 我觉得暴露出来是好事 , 大家一起去关注 。
思远:因为我们也有老的一天 。
周向红: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 国务院协同各部委 , 把最主要的一些能落实的地方去落实 。

时代|【远见】智能时代 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文章图片

老年人积极学习数字技术 受访者版权提供
顶层设计兼顾中微观 , 防止“数字鸿沟”成“数字贫困”
思远:数字鸿沟往长了说 , 从90年代开始 , 全球范围不同人群、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数字鸿沟 , 既需要顶层设计 , 又需要产业协同 。 顶层设计 , 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
周向红:顶层设计有这几个维度(1)购买ICT数字化这些产品的需求大不大;(2)老人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技能;(3)使用意愿(4)满足以上条件支撑的基础设施 。 这个过程中 , 相关委办局或地方政府可以针对这些维度解决具体问题 。 比如原来上海有一些数字阅读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 是针对老年人的阶梯式培训 。
除了基础设施投入 , 我们也要考虑到中微观因素:他们为什么用老人机?支付能力或支付意愿如何加强?这些方面也要加大投入 , 慢慢把问题遏制住 , 而不要从“数字鸿沟”到“数字贫困” , 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
思远:前些年 , 很多地方政府发动民间基层组织 , 比如居委会等定期办老年人电脑培训班等 , 就是为了让老人不要恐惧 , 积极拥抱数字生活 。 今年疫情让更多老年人用手机去购物、购买服务等 。 从具体案例上 , 你们有什么观察 , 怎样让老年人更好拥抱数字生活?
金涛:在整个老年人线上求助的场景中 , 我们也发现“遇到问题最终放弃”的比例有50%左右 。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1)想求助子女 , 但子女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 。 (2)老人进而求助亲友 , 遭到拒绝后今后就可能类似问题直接放弃了 。 从求助场景来看 。 以网购为例 , 集中在退款、物流 , 包括账号操作的问题 , 其实都不复杂 。 但因为老年人的特性 , 讲一次未必能完全记住 。
思远:身边有一些亲戚老人 , 一提网络消费 , 立刻很警觉 , 觉得没有线下一手钱一手货靠谱 。

时代|【远见】智能时代 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文章图片

“娱乐化”方式 , 柔性引导银发族 受访者版权提供
金涛:对 , 调研时发现儿女认为老年人最应该接受的是:网络安全防诈骗方面的指导 。 老年人自己渴望的是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交通出行 , 比如挂号就医这方面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 。 调研发现 , 72%的子女和73%的老人都希望得到数字服务方面的培训和课程 。
思远:顶层设计加产业协同 , 形成健康的商业生态和造血机制 , 产生良性经济循环反哺产业 。 老年人很多诉求与年轻人不同 , 反应稍微慢一点 , 看的字需要大一点 , 手机不需要花里胡哨 , 但要简单好用 。 比起年轻人强调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 , 老年人更重要的是耐心和贴心 。 对此 , “银发经济”未来哪些领域、赛道会有新机会?
周向红:顶层设计中 , 考虑传统贫困和数字贫困的区别 , 要把数字鸿沟评估纳入 。 (1)宏观政策中要考虑到多维度 , 比如促进购买先进ICT设备 , 具体落实到产业当中 。 以前有“旧家电换新家电”的方法 , 这次老旧的老人机 , 能不能用类似做法 , 让老人有拥抱数字经济的“新武器”呢?(2)可不可以通过娱乐功能 , 给老年人培训?(3)防诈骗中 , 怎样教老年人学会正确的理财方法?——宏观问题全社会重视起来后 , 微观中针对不同的点 , 这个事情就能干成 。

公益项目“小棉袄”课堂实景 受访者版权提供
产业协同 , 内促“银发数字经济”循环造血机制
思远:一方面 , 以旧换新也好 , 补贴也好 , 加强基础设施的升级;另一方面 , 老年人并不是不想学 , 只是害怕失败或无路可学 , 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 从产业实践上看 , 怎样才能又做公益 , 又让企业良性赚到钱?
金涛:老年人也存在着基础设施的问题 。 10月我们就推出“小棉袄”计划 , 为老年人讲解数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围绕阿里自有的类似淘宝直播等学习 , 也和国家开放大学的老年大学合作 , 在官网和公众号上开通学习通道 。 覆盖人数已超300万 。 同时 , 也联合公安系统和一些政府机构 , 比如地方卫健局和街道办对老年人普及和指导智能手机的功能使用 。 我们自己平台上 , 一些数据可以看出 , 比如:疫情后 ,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盒马的线上订单同比增加10% , 老年人在网上购买生鲜的习惯在逐步养成 。 同时优化产品中老年人的体验方面:子女和父母绑定亲情账号 , 一些应用的老年版中 , 会字体更大 , 方便老年人使用 。
思远:银发经济 , 一方面是一门生意 , 另一方面也有公益性质 , 体现了企业责任和社会担当 。 企业间会不会未来抛去商业竞争 , 互相促进合作?
金涛:在这个方面 , 从企业角度都是不矛盾的 , 我们培训也一样 。 比如 , 我们去教老年群体怎么使用滴滴打车 , 怎么更好使用微信 , 用抖音、快手记录自己的生活场景等 。
周向红:除了这些企业 , 老年人也更愿意接受同伴的帮助 。 比如年龄相差不多 , 相互教——“张大哥教会了李大姐” , 这会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
思远:国家顶层设计 , 企业产业协同 ,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群体间的自助互助 , 和子女年轻人的关爱和包容 。 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 , 才会有化学反应 。
【时代|【远见】智能时代 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无论是PC时代 , 还是移动、物联网、智能时代 , 每一代人都会老去 , 都终将会面对属于自己的数字鸿沟 。 只有这种直面和解决数字鸿沟的精神和体系传承下去 , 数字鸿沟才会变得不让人畏惧 。 (作者:王思远 , 经济之声《远见》栏目制作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