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胶卷时代没有“美颜”一说?修图师傅不乐意了( 三 )


加滤镜——师傅又把相片拿给你,你说:“还不行啊师傅,我想要照片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这样感觉会更好看 。”师傅皱了皱眉头,回到放大机面前,摆好相纸打好光,然后在投影镜上罩了一块纱布,相纸上的像就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像是透过满是雾气的眼镜看世界 。
阴影提亮(也叫遮罩)——师傅把相片再次递给你,说:“这下总行了吧?”你回道:“师傅,我的左耳朵看不见了,可能是拍照的时候耳朵这边光太暗了,这咋办啊 。”师傅默默回到放大机前,拿出一个绷着黑布的铁丝圈,用它遮住左耳朵那部分的光,防止光照在相纸上形成太多金属银,导致相片里的左耳朵太暗了看不到细节 。最后师傅麻利地把相片给你,急匆匆地走了,留下一句“这钱也太难挣了吧!”
看来在过去的胶卷时代,想要洗好一张照片,师傅们没有一些高超的技艺还真不行啊 。
说了这么多技术细节,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修图效果,上图!

硬件|胶卷时代没有“美颜”一说?修图师傅不乐意了
文章图片

原图(左)与修图后(右)的对比 清朝自拍狂人——慈禧 皱纹呢?眼袋呢?修图师傅们辛苦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硬件|胶卷时代没有“美颜”一说?修图师傅不乐意了
文章图片

原图(左)与修图后(右)的对比 人太暗了看不清楚?加个遮罩就行(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胶卷摄影时期,照片在冲洗的时候都要经过暗房师傅们的不断打磨,他们需要控制相纸每个部位的曝光时间、去掉照片中的瑕疵、选择合适材质的相纸以实现不同的风格,最终才能呈现出一张好照片 。比如下面这张《Swing when you are wining》专辑的封面,左边是暗房师傅在修图前打的草稿,右边是最后的照片成品 。师傅在草稿中对人物的脸部以及双手进行了遮罩,从而提高画面亮度,并对人物背景进行额外曝光,为的是让背景尽可能变黑,突出中心的人物 。

硬件|胶卷时代没有“美颜”一说?修图师傅不乐意了
文章图片

下图为著名胶片摄影大师Ansel Adams拍摄的风景图片 。他在前期的胶卷曝光时长控制以及后期的相纸曝光时长控制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不同亮度景物的细节都能够得到保留 。

硬件|胶卷时代没有“美颜”一说?修图师傅不乐意了
文章图片

Part.3
你以为结束了?这里还有更牛的修图大法!
如果说上面的操作只是在还原真实世界而已,接下来这些令人大呼哇塞的后期处理特技,可以说是“改变了现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