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屠新泉:入世后中国真正融入全球电子产业价值链( 三 )


第一财经:入世前后 , 外资企业在中国是什么发展模式?
屠新泉:入世前 , 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已开始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 , 但当时大部分外资企业还是把中国定位为出口加工基地 。
入世后对国内一些产业冲击小 , 也与此有关 。 拿汽车产业来说 , 关税下降很快 , 按理说汽车进口会大规模增加 , 冲击国内汽车生产企业 。 但当时 , 国内已经有了一些汽车合资企业 , 比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东风汽车等 。
我个人认为 , 外资汽车企业来中国需要面对两种商业模式的选择 , 一是到中国投资 , 二是在其他国家生产 , 再直接向中国出口 。 虽然25%的关税相对来说已经很低 , 但对外国的汽车公司来讲 , 到中国投资仍然更有利可图 。
对于许多外资汽车公司来说 , 向中国出口和本地生产销售其实是“自己跟自己打” 。 比如 , 德国大众直接向中国增加出口 , 可能会冲击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 。 那从他们的角度来说 , 为什么要跟自己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竞争呢?
所以 , 跨国汽车公司在商业模式上认为在中国投资更有利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 这些车主要是在中国销售 , 因此相应零部件和维修的配套设施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些实体 。 从后来的现象来看 , 大量外国汽车公司都到中国来投资 , 包括一开始坚决不来中国投资的日本汽车公司也在中国入世后进入了中国 。 美国的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都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投资 。
对于跨国技术公司来讲 ,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 到底是通过投资形式来占领 , 还是通过销售出口的形式来占领 , 最后他们大都选择了投资模式 。 从结果来看 , 汽车进口额增长也很快 , 但跟在当地投资和销售来比就微不足道 。
这一现象在其他行业可能不是这么典型 。 比如信息技术产品在入市以后为零关税 , 但IT行业在中国是另一种模式 , 不是横向水平分工 , 而是垂直分工 。 我们进口主要的零部件 , 然后将其组装变成最终产品 。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相关信息技术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 和汽车公司稍微有点区别 , 后者零部件为本地化生产 , 而IT公司是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 , 然后再出口 , 类似于加工贸易 。 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 , 出口远远大于进口 。
这些现象的关键因素在于 , 当时来看 , 中国的消费能力并不是很强 , 但从生产能力和生产素质来讲很强 。 所以对跨国公司来说 , 更多选择在中国生产 , 而不是向中国销售 。 其结果是 , 入世后我国贸易都是顺差 , 一年逆差也没有 , 这相应地又带动了中国制造业发展 , 现在我们的全产业链布局也与此有关 。 (当时)中国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 , 让我们作为生产者的定位远远高于消费者的定位 。 当然 , 从国家的政策来看 , 也都是鼓励生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