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拿着“奥卡姆剃刀”祛魅打假的科技达人

让“高冷”知识“下基层” , 与谣言抢公众
拿着“奥卡姆剃刀”祛魅打假的科技达人

剃刀|拿着“奥卡姆剃刀”祛魅打假的科技达人
文章图片

2020年9月 , 张弛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做科普直播 。 受访者供图
5G基站的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手机能连上星链卫星的Wi-Fi?信号增强贴有没有用……这些科普设问常常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大多数人“不求甚解”与“难以求解” , 给了谣言“生根发芽”的机会 。
为了应对社会上的伪科学现象 , 通信领域专家张弛以“奥卡姆剃刀”为网名 , 活跃在今日头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录制科普视频、讲科学小知识、撰写科普报告……在“打假”的道路上 , 他执着地走了近15个年头 。
科普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公众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 “一个会科学思考的民族将是一个力量无边的民族 。 ”张弛就这样本着初心、不断探索 。
此“剃刀”非彼剃刀
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 , 剔除掉假设与想象的干扰 , 尽可能地还原事实 , 这是张弛做科普的初衷
“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 , 我是个技术专家 。 ”面对网名引起的误解 , 张弛解释道 。
张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通信专业 ,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 , 从事通信领域工作已经30余年 。
“奥卡姆剃刀”这个网名 , 起源于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同名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 , 意为“如无必要 , 勿增实体” 。
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 , 剔除掉假设与想象的干扰 , 尽可能地还原事实 , 这是张弛做科普的初衷 。
“像我学的通信专业基本全是建立在数学上的 , 你要还是按照学术那一套科普这些抽象的东西 , 别人是听不懂的 。 ”张弛认为 , 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 , 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 是科普成功的关键 。
2010年 , 张弛尝试给大家科普公钥密码学理论 , 但过于专业的知识再加上字数限制 , 想要让大众弄明白 , 对张弛来讲着实是个挑战 。
于是 , 张弛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要给朋友邮寄一个箱子 , 里面有秘密需要上锁 , 钥匙怎样交给他呢?你给箱子上好锁后寄给他 , 钥匙自己拿着 , 对方收到后再加上一道锁 , 钥匙也自己拿着 。 对方把上了两道锁的箱子寄还给你 , 你打开自己的锁后再寄给他 , 他收到后打开自己的锁 , 保密通信完成 。 这就是公钥体制对密钥管理的原理 。 ”
当时 , 这段简短生动的小科普受到了很多今日头条网友的关注 , 得到了上千次的转发 , 张弛也在此中找到了科普的满足感 。
被大众认可的同时 , 这段科普受到了同行专家的批评:表述不严谨、这需要用一系列数据作支撑、这得函数关系式表达……
但张弛认为 , 大众科普是要脱离“学术味” , 评判标准不再是同行评议而是大众评审 。 “不准确也不会有坏的后果 。 ”张弛说 , “不能用严谨这个词把我们通俗化的东西给抹杀了 。 ”
一次科普 , 让张弛建立了“受众思想”的认知 。 站在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上传授知识 , 用“剃刀”削去复杂难懂的部分 , 只留下最本质、最简单的核心 , 这样的科普才会取得成功 。
与“电磁危害人体”谣言斗争15年
质疑和误解并没有浇灭张弛的“打假”热情 。 他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报告、上各大平台科普、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架”……想尽各种办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既定认知
有关电磁辐射的谣言 , 至今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 国内外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专家建议 。
人们坚信磁辐射对健康有益 , 对磁疗裤、磁疗鞋等磁疗产品“趋之若鹜” , 但认为电场对人体有害 , 害怕手机、电脑的辐射 , 孕妇甚至还会专门购买防辐射服 。
“这是个比较滑稽的认知 。 ”张弛笑称 , “我们初中都学过 , 交变电场产生磁场 , 交变磁场产生电场 , 电磁反应是一体的 , 而且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和身体健康完全没有相关性 。 ”
但是 , 一些虚假宣传和社会中遍布的谣言 , 让老百姓对“电磁辐射”产生了极大的排斥感 。 从2G时代到现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 , 基站不让进社区的问题屡见不鲜 。
“老百姓看到基站就跟见到鬼似的 。 ”张弛形容道 。 越是这样 , 电磁辐射的科普越是显得至关重要 。 做好电磁辐射的科普 , 说小能“挽救”一个小区 , 说大能产生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 , 服务国计民生 。 张弛抱着这样的信念 , 从2005年的2G时代起 , 就开始与“电磁危害人体”的谣言做斗争 , 到现在已经不懈地做了15年 。
2005年 ,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 , 较少权威机构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给予支持 。 身单力薄的张弛遭到了很多误解 。 “有网友说我是被运营商收买的黑心专家 。 ”他回忆道 。
但质疑和误解并没有浇灭张弛的“打假”热情 , 反而激起了他的胜负欲 。 “科普本就是要祛魅的 。 ”张弛坦然地说道 。
他开始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报告、上各大平台科普、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架”……想尽各种办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既定认知 。
十几年过去 , 大众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危害”观点的接纳度明显提高了 , 这是张弛最满意的一件“科普作品” 。
5G基站正在铺设 , 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谣言又是一个个潜伏的危机 。 张弛已经做好了斗争准备 。 “这是一趟不会停止的旅程 。 ”张弛说 。
“共鸣、洞察、互动” , 科普的三件利器
张弛问:“我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 , 怎么没人吭个气儿?”
粉丝回复道:“你写这么好 , 这么正确 , 我们不敢说话 。 ”
粉丝的回复瞬间把张弛点醒
作为播放破亿、粉丝超千万的科普界大IP , 张弛有着一套自己研磨的科普方法论 , 他总结为三点 , 即“共鸣共情”“洞察扭转”和“网友互动” 。
“让老百姓动情 , 这才叫成功 。 ”针对“共鸣共情”这一说法 , 张弛形象地解释道 。
在做科普选题时 , 张弛一直强调 , 首先要迎合大众口味 , 走“群众路线” 。 部分网上冲浪的百姓不具有学习目的 , 他们寻找的是共鸣与共情 。
讲子女教育、收入买房的话题 , 总要比讲量子通信叠加原理的话题更受欢迎 , 张弛举例道 , 因为日常生活的话题会引起绝大多数人们的共鸣 , 而学术的讨论只限制在专业人士的一小撮人 。
放下专家的“架子” , 带着和大众一样的情感 , 表达出他们想表达却没能力表达的东西 , 得到认同和关注 , 这便为科普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儿 。
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后 , 科普内容“隆重出场” 。 洞察到大众抽象且错误的认知所在 , 用最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扭转他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 , 让他们理解且信服 。
最后的收尾工作至关重要 , 那便是与网友互动 。
张弛曾遇到过科普文章阅读量很高但零评论的情况 , 这让当时的他很不解 。 于是他问了一个粉丝:“我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 , 怎么没人吭个气儿?”
粉丝回复道:“你写这么好 , 这么正确 , 我们不敢说话 。 ”
粉丝的回复瞬间把张弛点醒 , 他开始琢磨出一个名为“下钩子”的写作方法 , 即每一篇科普文章都用一个问题作为结束 。
但是问题也是有讲究的 , 比起“你怎么看?”这种说错了容易被嘲笑的问题 , “你更喜欢哪个?”这种无门槛的问题更容易引起网友的讨论 , 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都不会丢脸 。
“现代的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动 , 你看的帖子不重要 , 重要的是底下的网友怎么说 。 ”张弛总结道 。
三个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 形成了张弛特有的科普“三大利器” 。
“我想要发挥自己的价值 , 教会同行们怎样做科普 。 ”这套方法论 , 张弛仍在不断地尝试和打磨 , 希望沉淀出最完美的模样传递给其他的科普人士 。
“科普是讲给外行人听的”
在科普过程中 , 恰恰不能把行业常识当作“众所周知” 。 张弛说 , 对于无专业常识的群众来讲 , “显而易见”便意味着“不知所云”
“专家教授们的科普做得太高冷了 , 这是给同行讲的 , 不是给外行人听的 。 ”
谈及现阶段科普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 张弛首先提到 。
说到这里 , 张弛举了一个例子 。 有一次 , 他受邀去“诊断”一部警察宣传片 , 因为片子的反响不佳令制作人很是费解 。
看完片子后 , 张弛问了一句话 , “为什么镜头里警察不打犯人的腿而打的是胸腹呢?”
制片人理所当然地回答道 , “腿作为活动目标很难打中 , 当然是相对固定的目标更容易瞄准 。 而且打腿没有打胸腹的停止作用大 。 ”
张弛当然都懂 , 但是对于没有行业常识的普通观影者来说 ,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 , 很多共情点就会被走马观花地忽视掉 。
这虽然不是做科普的故事 , 但也反映了很多“行内人”做科普时的潜意识——这些知识“显而易见” , 用不着科普 。
然而在科普过程中 , 恰恰不能把行业常识当作“众所周知” 。 张弛说 , 对于无专业常识的群众来讲 , “显而易见”便意味着“不知所云” 。
科普界的“高冷”还体现在“小众”的受众群体上 。
现在科普界的受众 , 还集中在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小众”群体里 , 而张弛认为 , 真正的科普受众群体应该是生活在三线以下城市 , 没上过大学 , 甚至没考上高中的年轻人 。
“这个群体才具备可科普性 , 他们迫切地需要被引导着去观察这个世界 。 ”张弛说 。
张弛有一些生活在农村的青年粉丝们 , 在看到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时 , 会在头条上问“奥老师 , 你怎么看?”这样的年轻人被正确的科普认知引导后 , 会对未来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 , 这才是科普的重要意义所在 。
谈到科普的呈现方式 , 张弛提到 , 国内的教授博士想给老百姓传递的知识有很多 , 但他们更多的还是在把大学教课的一套方法移植到老百姓身上去 。
讲专业课的时候 , 老师要用文字解释清楚后引导学生去思考 , 所以迁移到科普工作中 , 他们的科普视频和报告界面也会被文字解释塞得满满的 。
比起繁冗的过程推导 , “结论前置” , 是张弛认为最直接最简单的科普呈现方式 。
“我们做的是一份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
一个具有科学思想力的国家 , 才会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国家
张弛说:“我们做的是一份真正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
早在2017年 , 张弛就已经辞去了教职 。 如今他在今日头条创作已有3年之久 , 成为了一名“全职”的“科普达人” 。
“我要把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上来 , 这样比我在三尺讲台上讲课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 ”张弛说 。
张弛把科普博主定义为一份“清高”的职业 。 他表示 , “我们做的是一份真正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 , 无论从个人层面 , 还是从国家社会层面 , 科普产生的价值都是重大的 。 ”
科普可以提升全民的思考能力与科学素养 。 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一个能思考的人 , 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我们可以说 , 一个具有科学思想力的国家 , 才会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国家 。
从社会层面来看 , 科普是抵挡社会谣言、辅助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
5G建设作为“新基建”之首 , 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 张弛也紧跟步伐 , 在头条做起了“5G脱口秀”节目——《奥侃》 , 成为了一名“行走的5G教科书” , 为5G建设保驾护航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
【剃刀|拿着“奥卡姆剃刀”祛魅打假的科技达人】“我很快乐 。 ”谈及“科普博主”这份职业 , 张弛笑着说:“我能感觉到我的工作在影响着整个社会 , 这让我有非常强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 ”(采访人员 盖博铭)(参与采写:王奕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