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荣 王默玲
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 , 系统将自动报警 , 居委会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 。 最近 ,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的消息刷屏了 。 0.01立方米的读数中 , 蕴含着社区的温度、城市的温情 。 让老人享受数字化转型的红利 , 搭上智能技术的快车 , 这是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应有之义 , 也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 。
【技术|智能水表量出了养老的温度】为独居老人装智能水表 , 看似一件民生小事 , 背后却是城市治理的用心用情 。 一段时间以来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 叠加疫情防控的需要 ,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 然而 , 日新月异的科技给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划出一道道无形的“数字鸿沟” 。 作为一项工具 , 智能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 部分老年人通过“触网”开启晚年幸福生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 如何善用技术、用好技术 , 让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 , 帮助更多的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 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
一项智能技术真正受老人欢迎 , 必须站在老人的角度 , 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 , 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 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 , 很多智能技术老人“不想用” 。 这个时候 , “智能”就不能搞成“只能”选项 , 而要适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 。 还有一些智能技术 , 老人不会用 , 需要社区、公益组织等机构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
智能技术的背后是人 , 设备一旦发出信号 , 居委会干部、社工和志愿者都会闻讯而动 。 这张技术背后的服务网络 , 让养老工作既有“智商”又有“情商” , 让冰冷的设备有了温情 。
智能水表被网民点赞并呼吁全国推广 , 反映了智能时代社会各界对于共享发展、包容发展的期盼 。 望各地把尊老爱幼的传统和智能技术的新潮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 , 涌现更多智能背后见温情的案例 。 (新华社上海12月10日电)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