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

表情包是牛小犇的“护盾” 。不好意思和喜欢的女孩直接表白,他发去一张表情包——卡通形象派大星的一只手友好地伸出去,图上“交个朋友”的字样被划掉,改成了小小的“谈个恋爱” 。“这样万一人家不同意,就可以也回一个表情包,就当这是个玩笑,两个人也不至于太尴尬 。”

吴亚坤的收藏夹里整整齐齐排列了616个表情包 。“调节沟通节奏”“活跃聊天氛围”……几百个表情包各司其职,充分满足着吴亚坤不同情境下的聊天需求 。在她看来,表情包有助于自己的情感表达,如今已俨然成为社交中的必需品 。
从互联网的第一个表情符号“:-)”到如今风靡一时的“玲娜贝儿”,其间跨越了39年 。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了微笑符号“:-)”,在由文字字符长时间“统领”的在线交流场域打开了全新的想象力空间;而横向表情符号“颜文字”的出现,又将网络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往前推进了一步 。emoji在1999年接过接力棒,促使表情由字符组合转向图形化;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学王卯卯创作的“兔斯基”系列表情,则标志着表情包正式走入“动态时代” 。
随着各类自制表情在互联网上的逐一亮相,表情包逐步成为在线社交场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4351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41%受访大学生经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时使用,1.79%很少使用,仅有0.55%受访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 。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 。”
借图达意,表情包成为社交领域“副语言”
大约在读初中时,牛小犇就开始在聊天、社交网络评论中使用表情包 。大学有了自己的手机后,线上沟通成了常态,表情包也开始“占领”他的聊天界面 。两年前,牛小犇还在读大学,那时他的表情列表里清一色都是熊猫头、金馆长、火柴人、爆漫这类黑色线框、画风“潦草”的图案,画上配的文字也多是调侃、讽刺 。“当时表情包主要用在和同学、朋友之间斗图、互怼 。”而现在,已经研二的他风格180度大转弯,猫猫狗狗、卡通形象类可爱表情包占据上风 。这一来是因为表情包的种类越来越多,“也因为年纪比较大了,该‘装可爱’了” 。有别于以前常常参与群聊,现在和导师、朋友的一对一聊天更多,这样的环境也让他不能像群聊中那样“张扬”,表情包的“可爱风”逐渐取代了“犀利风” 。
学者李玮在《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报告》中写道:“表情包是互联网时代社交领域的副语言,它的出现以及流行宣示着表情这一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独有符号化沟通方式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