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 二 )


从台式电脑到智能手机,表情包的身影从未缺席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15.88%受访者从小学便开始使用表情包,45.16%在初中开始使用,表情包出现在29.97%受访大学生的高中时代,8.09%表示自己大学才开始使用表情包 。表情包流动在各类社交场景之中 。结果显示,72.72%受访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63.57%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60.49%受访者习惯通过表情包缓解尴尬 。
今年大三的吴亚坤也是一位表情包“资深用户” 。“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到现在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 。”回忆起表情包使用史,吴亚坤表示自己见证了表情包普及化、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印象中3G时代的表情包加载特别慢,4G出现后加载速度就快了,使用表情包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在她看来,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为表情包的变革提供了基础 。
暨南大学博士刘汉波研究指出:表情包的发展和普及并非偶然,表情包的流行断然不是偶发的和随机的文化现象,而是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嬗变和社会世俗化等合力下的权力转换 。其成长史与互联网的发展史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表情包的历史是互联网历史的一个分支 。
从前总是在聊天中收藏表情的牛小犇,现在有了更多获取表情的渠道 。在各种平台看到有意思的图片、动图,他就保存下来上传到聊天软件;他有时也会给一些特定的亲朋好友制作表情包,比如“某某最棒” 。
当互动交流的渠道被打通、图像制作技术门槛随之降低,人们便可以自行制作表情包,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来建构表意更丰富、代入感更强烈的对话场景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6.21%受访大学生曾自制过表情包 。
牛小犇的一位同学便是班里的“表情包生产厂家”,“他特别善于观察细节,有时候会做一些调侃表情包,比如把同学的脸替换到熊猫头表情上,再配上他们的口头禅,这些就会成为全班收藏的表情包 。”
图胜千言,既是“润滑剂”亦是“圈层密码”
假如有一天表情包全面下线,沈心怡可能不太能接受 。在她看来,表情包是她在线交流中的万能工具包 。相比于趣味性,她更重视表情包的功能性 。在沈心怡的认知中,表情包是非语言交际的一部分,能够高效完善自己线上沟通时的言语缺失 。“有时候表达不够充分,为了避免对方误会,就会赶紧发一个表情包 。”这样用于表示友好、缓解尴尬气氛的表情包,沈心怡的社交软件里有上百个 。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54.79%受访大学生热衷于分享和收藏表情包 。78.05%受访大学生认为表情包相较文字表达的情感更为充沛;64.49%受访者通过表情包表现自己的热情和善意,拉近社交距离;62.58%将表情包作为自己的“快乐源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