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 三 )
“我太菜了,带带我 。”找学长、同学帮忙时,牛小犇会附带一个自嘲的表情包 。在他看来,过度严肃的语气并不适用于熟人之间的聊天 。有了表情包加持,就能把“板正”的对谈转化成好兄弟间的打趣 。“说几句平常不好意思说的玩笑话,也无伤大雅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兰在《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一文中分析,在基于表情包的表演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柔化、夸大、伪装、敷衍等表演情形 。其中“柔化性表演”,指的便是一些表情包可以将人们的棱角柔化,有可能瞬间让人变得亲和、接地气 。“多数表情包都具有动漫风格,这就使得它们自带气氛调节功能,能拉近交流双方距离,为交流创造亲切、轻松的气氛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3.16%受访大学生喜欢可爱类型的表情包 。
前段时间的线上面试中,沈心怡便感受到了表情包的“温柔魅力” 。面试官在发来一段冷冰冰的文字后配了一个“狗头”的表情,“严肃氛围的瞬间就被‘中和’了 。”她的紧张、压抑情绪消失了一大半,“整个面试环节轻松很多 。”沈心怡坦言,表情包的调节气氛的功能在屏幕对屏幕的无声、无肢体动作、无眼神、无表情交流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
基于表情包的交流,很多时候也成为文化上的试探与“接头” 。当双方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密码”时,会产生群体认同 。牛小犇见过一些B站Up主制作自己的表情包,喜欢他们的粉丝可以免费下载 。当这些Up主开直播、发视频时,他们自己的表情包就会频繁被粉丝发在评论区 。牛小犇的收藏夹里还有一些专门用在动漫社群的表情包 。这些小表情作为“圈内人”的暗号,在小范围内流通 。“表情一般都以群成员熟悉的动漫人物为主角,因为我们都了解表情包上定格的瞬间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能理解这些表情的含义,使用起来就比较有意思 。”
彭兰通过研究分析,除了年轻群体的总体文化属性外,不同的表情包还可能会折射出各种亚群体的文化 。“很多表情包是在特定的社区或群体中产生与传播,或代表了特定群体的兴趣与趣味,也可能与某些群体的集体记忆相关,因此,一些表情包中还加载了亚群体文化的密码 。”即使是90后、95后、00后这些同属年轻人群的群体,在使用表情包时也会有差异,而不同文化取向的群体,也会有不同的使用偏好 。在一些群体也会出现自己独有的小众表情包 。“当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同类型表情包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把对方看作自己人,产生亲近感 。”吴亚坤说道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爆发|中信证券: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惯性导航刚需爆发
- 社交|Facebook被指试图在美政客中抹黑前雇员Frances Haugen声誉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Tesla|特斯拉在美国召回约47.5万辆汽车 接近其去年全球交付总量
- 堆芯|全球首座,世界领跑!
- 数字货币|比特币逼近关键支撑位 若失守恐下探40000美元
- 人物|张庭林瑞阳:“教母”和“大哥”
- 最新消息|AI四小龙首股诞生:商汤涨超14%,三高管半年薪酬近12亿曾惹争议
- 近亲繁殖|我国东北虎种群增长迅速 但近交风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