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吴家睿:站在学科交叉口的“非典型”生物学家( 二 )


“系统生物学是大数据驱动的科学 , 发展高性能计算是一个主要的技术 。 ”吴家睿说 , 因此 , 他担任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面向蛋白质科学的高性能计算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 推动了针对蛋白质研究的高性能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开发 。
吴家睿也是我国化学生物学的重要推动者 。 他在2007年就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第一个化学生物学的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的专家组成员 。 该重大研究计划推动了化学生物学在国内的迅速发展 , 其成功实施进一步衍生出第二个化学生物学的重大研究计划“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 。
由于在第一个重大研究计划中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 , 吴家睿被自然科学基金委任命为第二个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 。 此外 , 他被选为化学科学部另一个与化学生物学相关的重大研究计划“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的专家组成员 。
用新思路求解人类健康大命题
多年来 , 吴家睿在推动中国系统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同时 , 创造性地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开展糖尿病和癌症等复杂性疾病的研究工作 。
吴家睿分析 , 在诊断疾病方面 , 传统医疗是等生病了再去医院看病 , 而大健康理念的核心则是把抗击疾病的关口前移 , 早期监测、早期干预 。 在治疗疾病方面 , 目前医生是根据临床指南来给病人开药的 , 而临床指南建立在随机对照试验等各种临床研究获得的证据之上 , 是循证医学进行规范化疾病诊治的主要依据 , 也是规范化管控临床风险的基本策略 。 但是 , 对于要满足个体多样化健康需求的精确医学而言 , 临床指南面临巨大的挑战 。 “因为精确医学开展的临床研究更关注个体化的临床证据 , 而不是统计显著性结论 。 面对个体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 精确医学常常要处理超适应症或超处方用药问题 。 ”他说 。
面对个体特殊情况 , 单纯按照临床指南很难应付 , “我们根据大数据研究可以比较迅速地为个体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 ”吴家睿说 。
【系统生物学|吴家睿:站在学科交叉口的“非典型”生物学家】吴家睿带领团队研发出中科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首个科研大数据库——TreeQNet 。 该院的科创大脑平台接入了这一数据库 , 构建了基于组学大数据的肿瘤治疗数据库与判别模型 , 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包含20种以上的中国人常见恶性肿瘤数据和治疗判别功能 , 目前其已完成首个中国人结肠癌转移相关的多组学整合图谱 , 为癌症个性化用药提出了超越基因组分析的新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