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20日 , 由国内领先的教学OMO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伯索云学堂主办 , 主题为“科技赋能 , 教育创新”的第四届教育科技金陵峰会在南京盛大启幕 , 500+教育行业大咖、从业者齐聚峰会现场 , 共话行业未来发展新模式、新方向 。
小狼
新东方优能中学部总监
东方优播网络科技CEO
演讲主题:《探索教培行业OMO的机遇》

文章图片
“OMO是教培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 疫情只是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它 , 但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 接下来会有更多新的机会和增长空间出现 。 ”以下是小狼的分享实录
推动OMO发展的是科技 新东方早年虽然是凭借留学培训业务起家的 , 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 , 大家知道现在它占新东方总体业务比例多少吗?20% 。 当然 , 这其中有受到疫情影响的因素存在 , 但这一数据仍旧和很多人对新东方的认知差距甚远 , 现在的新东方 , 接近80%的业务是来自中小学培训 , 这也证明了多年来 , 我们一直在探索、变化和变革 。
回顾过去10年教培行业的发展历程会发现 , 从2010年学而思、学大上市开始 , 资本对这个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 投入也越来越多 , 这10年堪称教培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 但如果只看最近两三年 , 很多机构的负责人都感觉业务越来越难做 , 压力越来越大 , 这就是“内卷” , 而出现“内卷”的原因是——十年前机构的老师只需要负责讲课 , 现在的老师还需要做服务 。
这是否就意味着 , 教培行业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并不是 。 教育永远是一个社会问题 , 要解决问题 , 我们就必须知道过去2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 如果你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事情 , 很有可能落后于时代 。
举一个大家都感同身受的例子 , 因为这次疫情 , 所有人都关注到了OMO , 重视线上线下相融合 , 但教育OMO的发展真的和疫情有关系吗?试想一下 , 如果2003年发生的不是非典 , 而是和今年一样的新冠疫情 , 我们的教育机构还能将线下授课转移到线上吗?答案是“不可能” , 因为在2003年 , 我们连一个可以提供高清录播服务的平台都没有 , 更遑论现在的直播 , 不仅可以支撑小班课、大班课 , 还有着非常强的互动场景 。
所以 , 真正推动OMO发展的不是疫情 , 而是大势所趋 ,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 当参量发生改变 , 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玩法 , 以及新的机会和增长空间 。 而除了技术 , 未来5年 , 我们还有两个发展机会 。
未来5年 , 我们还有两大发展机会 · 消费升级
2019年 , 中国个人人均GDP为1万美元 , 等到这个数值涨至1.2万美元 , 我们的生活水平就趋近于一些发达国家了 。 再对比欧洲、美国等地区的人均GDP , 从1万美元涨至2万美元 , 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增长是非常快的 。 可以预计 , 5年后中国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将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 就像是20年前没有人能想到北京一平米的房价能到10万以上一样 , 当家长的意识、理念、自身受教育的背景和水平有了变化后 , 伴随着消费升级 , 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总支出也会上升 。
1999年 , 中国正式开始大学扩招 , 使得大批量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 。 试问一下 , 如果你自己接受的是本科教育 , 你是否可以容忍你的孩子读不了本科?不太可能 。 所以 , 扩招创造了一个红利 , 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学历比父母高 , 也期望下一代的学历比我们高 。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 过去5年时间里 , 无论是在学前、小学、初高中阶段 , 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赛道 , 产值增长都非常快 , 因为1999年大学扩招后第一批次的学生 , 他们的孩子现在正集中在小学六年级上下阶段 , 对教育的投入意愿要比父母辈的强得多 。
· 技术融合 , 市场下沉
以往 , 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 但实际上 , 三、四、五线城市还有农村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 , 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富裕 , 未来会有更多三、四线城市的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 , 甚至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家长有房贷压力 , 三、四线城市的家长在教育上的支出会更多 。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有需求” , 而是“怎么满足这些需求”?现在的情况是 , 三、四、五线城市还有农村的家长有钱 , 但找不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 好的老师仍旧集中在大城市里 , 我们只有依靠技术手段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
所以至少在未来5年内 , 教培行业的格局将因技术革新、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这三个变量发生很大的变化 , 会有很多的红利和发展机会 , 这也和现在的OMO模式不谋而合 。
OMO的4大融合形式 什么是OMO?我提取出来的含义是这样的:
在原有的纯线下场景或纯线上场景已经无法产生更大的边际收益时 , 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 ,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 结合线下产品与场景 , 大幅提升效率与品质 , 产生更多的收入、利润、口碑 , 是O2O模式的进一步升级 。
OMO模式不是简单地把线下的某一环节放到线上 , 而是试图在交易到服务的全过程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 并期望通过这种形式来解决纯线下、纯线上、O2O模式中的问题 。
这就意味着 , 想要真正做好OMO , 就必须分清楚 , 纯线上、纯线下和O2O到底有哪些优缺点 。 在此之前 , 我们先看一下技术本身能带来什么?
连接工具 , 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老师和教学资源匹配连接在一起;
授课工具 , 通过技术手段增强授课环节的体验 , 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管理工具 , 通过技术手段管理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
研究工具 , 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规律 。
借助技术 , 在过去两三年间 , 教培行业有关OMO的实践 , 取得正向结果的模式大致分为四个:
线下授课+线上授课 , 主体课程仍旧在线下 , 将一部分课程转至线上 , 例如在线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讲解 , 提升效率 , 或者将主要学科、难度较大的学科放在线下 , 其他转至线上授课;
线下授课+线上服务 , 答疑、批改作业、监督、复习等多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实现 , 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 , 既降低了成本 , 也提高了效率;
线下招生+线上授课 , 现在线上招生竞争太过激烈 , 竞价投放的成本非常高 , 而线下招生的成本仅有线上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 通过线下招生 , 再让一、二线的老师通过线上为三、四线城市的孩子上课 , 做本地化的小班教学服务;
线下授课+线上招生 , 当线下获客达到极限 , 想要突破边际就需要采用更轻盈的手段 , 通过线上接触其他学生 。
有了这四种形式 , 接下来就要做详细的商业分析了 。
纯线下、纯线上和O2O模式的优劣势 · 纯线下
纯线下的劣势主要有三个 , 时间空间成本高、教师价值变现难和教师积极性较低 。 时间空间成本高很好理解 , 教师价值变现难则体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是线下教室空间有限 , 无法最大化发挥教师的产能 , 第二是教育机构对课程的统一定价 , 使得优秀和普通的教师没有价值区分 , 这就导致了第三个问题 , 教师的积极性降低 。 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教育机构在技术、管理上做的多好 , 机构内的老师肯定没有自己在外开一个班的教师用心、负责的主要原因 。 久而久之 , 教育机构的口碑和规模发展必受限制 。
当然 , 纯线下也有优势 , 目前线下教学仍是主流方式 , 因为它的落实效果最好 , 家长对此的认可度比较高 。 此外 , 它的获客成本低 , 线下机构在获得家长的认可后 , 谈续班时的信任成本就会低很多 , 其次线下机构的竞争是差距竞争 , 用户到不同机构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 区域内入驻的机构数量有限 , 用户数有限 , 竞争不会特别激烈 。
· 纯线上
疫情带来的最大改变 , 就是不论学生喜不喜欢 , 都必须在线上上课 , 它打破了以往的习惯壁垒 。 按道理 , 习惯养成后 , 疫情后学生应该继续选择这种学习方式 , 但为什么他们还是回到了线下教育机构呢?
从目前来看 , 纯线上教学有三大核心问题 , 学习效果落实差、产品内容针对弱和学生家长认可低 , 例如线上课堂专注度低 , 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 教学内容不具备针对性 , 以及本地化程度低 , 学习内容、进度不同 , 导致学生阶段性考试提分不明显等 。
当然 , 线上有它的优势 , 时空成本低 , 教师的产能高 , 从而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的师资力量 。
· O2O
O2O虽然在2016年之后就凉了 , 但它的有些概念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 其一 ,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 去掉销售等成本 , 教师收益大;其二 , 大多数钱给老师了 , 老师自然珍惜自己的口碑和学生 , 全心服务 , 教师管理轻 。 但为什么O2O做不长 , 原因有三:
教师质量不可控 , 没有人管控教学质量 , 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好的教师会走 , 不好的教师则不断涌进来 , 质量和口碑将越来越差;
教师平台黏性低 , 和打车平台不一样 , 用户觉得打车服务好 , 下一次依旧会选择通过这个平台打车 , 而不是选择那个司机 , 但教培行业不一样 , 学生觉得教师课上的好就愿意一直跟着教师学 , 平台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会被凸显出来;
教师营销要求高 , 家长的咨询时间一般是在晚上或者周末 , 正值教师上课高峰期 , 一边做咨询一边上课 , 难度太大 。
所以 , 我们需要综合线上、线下和O2O的优势 , 构建一个落实效果好、获客成本低、能跨越时空障碍、放大教师产能、增加教师积极性、降低教师管理难度的商业模式 , 它就是OMO 。 商业模式分析完了 ,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细分市场机遇 。
三大维度确立细分市场 K12是个高度细分的市场 , 不同的消费者和人群对产品的需求差别非常大 , 这方面我分了三个维度 , 支付能力、学习能力和应试需求 , 其中支付能力中分为富裕、中产和贫穷 , 学习能力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 , 应试需求分为强应试需求、中应试需求和弱应试需求 , 共27个细分市场 。
例如 , 中等生和优等生的产品需求是不一样的 , 中等生会因为学习积极度不高等问题 , 对教师的演讲、讲解能力要求比较高 , 优等生则本身学习能力比较强 , 他们更在乎的是教师的功底和讲课的深度 。
新东方其实是被迫做中等生市场的 , 因为学而思在优等生市场做的已经非常好了 , 但一旦结合新技术 , 就会产生新的机会 , 例如利用互联网手段和品牌的渗透性 , 我们可以聚集全国各地的三、四、五线城市 , 以及农村地区最优秀的孩子 , 实现对优等生市场的渗透 。
实际上 ,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主要有四个导向 , 课程内容导向、课堂体验导向、学员管理导向和教学理念导向 , 优等生看的是课程内容和教学理念 , 中等生看的是课堂体验和学员管理 , 强应试的学生则更关注课程内容和学员管理 , 素质教育则关心课堂体验和教学理念 。 了解和清晰了产品定位 , 再通过OMO模式 ,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 那么 , OMO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呢?
教育OMO在高、低线城市的机会 · 高线城市
别人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就是机会 , 例如在高线城市解决低消费人群上课难问题 。 现在一线城市的价格非常高 , 通过互联网手段 , 我们可以通过扩大上课规模和降低课程价格的方式 , 切入这类用户市场 。
· 低线城市
【东方|东方优播小狼:OMO是教培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底线城市则主要满足高收入人群对高教学品质的需求 , 也就是个性化、本地化、专注度、有提升效果的教学服务 。 当然 , 除了上述内容 , 教师也需要适应技术变革 , 满足OMO教学新需求 。
做OMO时代下的好老师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 都需要教师加强四方面的能力:
内容针对性 , 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分层 , 提供本地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
课堂专注度 , 提升讲课水平和课堂互动性;
效果落实性 , 通过课后管理和有效训练 , 提升服务能力 , 让家长和学生认可教师;
动力长期化 , 强化自身 , 设置激励目标 , 树立榜样等 。
除此之外 , 想要成为难以被技术取代的老师 , 我们还需要强化课堂讲述的互动性、教学管理的情感性和榜样树立的感染性 。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 OMO是教培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 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 如果我们不拥抱这一趋势 , 就会落后于时代 , 希望大家都能成为OMO时代下的好老师 。
推荐阅读
- 京东方|消息称京东方 2022 年扩张带鱼屏产品线
- 最新消息|俞敏洪首场直播带货500万新东方在线股价跌超21%
- 出货|消息称京东方 2022 年推 40 英寸带鱼曲面屏:4K+分辨率
- 汽车|阿联酋批准国药新疫苗用作加强针;京东方重庆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正式量产 | 思维独角兽
- 视点·观察|新东方首场直播上线 俞敏洪亲上阵 围观仅3万?
- 电子商务|新东方首场直播带货:商品多为水果,一盒面粉960元
- 硬件|投资465亿 京东方重庆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正式量产
- 人物|俞敏洪正式进军直播带货 新东方“东方甄选”今晚上线
- 硬件|京东方晶芯首个玻璃基4K产品交付 百万级对比度、115%色域
- 技术|京东方晶芯 MLED 首个玻璃基 AM P0.9 直显 4K 产品成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