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百度“造车”:性感有余,胜算几何?


36氪|百度“造车”:性感有余,胜算几何?
文章图片
图1/3

大佬都有个“造车梦” 。
文| 苏鹏
早已吃定自动驾驶的百度也要亲自下场造车 。
近日 , 据路透社报道 , 百度正在考虑自行制造电动汽车 , 或与汽车制造商组建一家合资企业 , 百度将持多数股权 。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 , 百度已与包括吉利汽车、广汽集团以及中国一汽集团旗下的红旗品牌等车企展开早期接洽 , 讨论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 , 但未做出任何最后的决定 。
针对该消息 , 百度向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回应称“不做评论” , 吉利内部员工表示“尚不知情” , 一汽红旗则表示:“虽然一汽红旗与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有很多合作 , 但对于造车一事并不知情” 。
即便造车虚实尚未确定 , 但是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的传言足以让资本市场为之兴奋 , 随着传闻发酵 , 百度市值也重回600亿美元 。 截止到12月15日美股收盘 , 百度股价涨幅达13.83% , 报价185.5美元 , 市值达617.24亿美元 。
当互联网巨头纷纷瞄准智能汽车这块大蛋糕 , 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的百度似乎要再前进一步 。
1
李彦宏的出行梦
李彦宏从不掩饰自己的出行梦 。 早在2013年 , 百度就已押注自动驾驶领域 , 并在2017年开始部署Apollo自动驾驶计划 。 同年7月 ,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更是亲自为百度无人驾驶“代言” , 坐着搭载了自家无人驾驶系统的车辆一路驶上北京五环 , 驾驶视频也在瞬间引爆整个互联网圈和汽车圈 。
虽然之后因为在行驶过程中违章被罚 , 但他仍在现场高喊“无人驾驶罚单已经来了 , 无人车的量产还会远吗?”经过几年磨一剑 , 百度也成为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玩家 。
面对竞争逐渐白热化的自动驾驶行业 , 百度在今年频频亮剑 。 不久前 , 百度Apollo发布了高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NP(Apollo Navigation Pilot) , 它基于国内目前唯一的L4级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Apollo Lite打造 , 也是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辅助驾驶领域的产品 。

36氪|百度“造车”:性感有余,胜算几何?
文章图片
图2/3

在近日举办的百度Apollo生态大会上 , 百度Apollo又对外公布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 包括“智驾、智舱、智图、智云”四大系列产品 。 官方数据显示 , Apollo智舱已与超过70家车企600款车型展开合作 , 超过100万辆的小度车载OS实现前装量产搭载 。 Apollo智驾也开启大规模量产 , 与广汽 , 威马 , 长城等品牌在AVP开展量产合作 。
除此之外 , 由百度投资的威马汽车也亮相了第三款智能纯电SUV , 并将于2021年上市 。
过去几年 , 一直扮演着帮助车企造好智能汽车的百度其朋友圈也随之不断扩大 。 不论是自主品牌一汽、吉利、广汽还是老牌合资企业大众、丰田还是福特 , 都已与百度在自动驾驶项目上达成了合作 。 手握核心技术与广泛的车企资源无疑是百度下场造车的有利筹码 。
吉利内部员工对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表示:“在汽车行业转型的当下 , 传统车企需要科技企业做助攻 , 如果百度与一家传统车企合资造车 , 百度负责输出软件系统能力 , 传统车企负责设计、制造、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 这种合纵连横的借力方式可以互相补齐短板 。 ”
但在汽车分析师钟师看来 , 如果百度从幕后走到台前 , 自主领投造车项目 , 或许会“鸡飞蛋打” 。
不同于其他带着互联网基因出现的新造车品牌 , 此时百度引以为傲的技术和资源 , 似乎也成为了掣肘亲自造车的因素 。
钟师认为 , 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 , 百度都拥有自主造车的能力 。 但对于百度而言 , “资本投入或者技术入股是最稳妥的造车方式 , 如果摆脱以上两种方式领头独立造车 , 百度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 ”
事实上 , 早在2017年 , 百度与金龙客车合作开发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就已经量产下线 。 2019年9月 , 百度与一汽红旗合作的红旗EVRobotaxi也正式驶上长沙街头试运营 。 在多家新造车的投资人名单上 , 百度也榜上有名 。
“百度现阶段在造车领域扮演着供应商的角色 , 如果亲自下场造车 , 百度也将从供应商转变为车企们的直接竞争对手 , 这种投鼠忌器的表现无疑会影响与车企们的合作关系 。 博世、大陆包括华为其实都拥有自主造车的能力 , 但出于以上因素考虑 , 他们都没有迈出自主造车的最后一步 。 ”
同时 , 钟师也补充道 , “作为上市公司的百度无疑要对自身业绩负责 , 如果自主造车会影响当前业绩的话 , 百度也不会贸然前行 。 ”
2
昂贵的诗和远方
对众多科技巨头来说 , 智能汽车并不陌生 。 近年来 , 不论是国内曾经的互联网三巨头BAT , 还是后起之秀TMD滴滴、美团和字节跳动 , 几乎全都大举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 在海外市场 , 亚马逊、苹果也频频传出与汽车相关的业务动向和进展 。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给了科技公司们新的契机 。 整车制造厂在软件研发领域处于弱势 , 所以他们需要科技公司的支持 。 并且汽车领域价值较高 ,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 传统车企欢迎、科技公司也乐于将渗透进汽车业务板块 。 ”钟师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 。
但对于百度而言 , 入局早重金押注意味着能够抢占先机 , 但在自动驾驶的光明前景和未来到来之前 , 其显而易见的烧钱 , 让百度的日子并不轻松 。
最初进入自动驾驶领域 , 李彦宏曾表态 , 营收和利润是其次 , 首要任务是让无人驾驶汽车上路 。 但到2018年年中 , 无人驾驶商业化开始被提上日程 。
之后百度Apollo更是商业化步履不停 。 今年8月 , Apollo迎来今年在智能交通领域最大订单 , 中标广州新基建项目 , 项目金额约4.6亿元 。 不过商业化开局的背后 , 仍需要面对高研发投入 , 和Apollo平台乃至百度整个自动驾驶业务都尚未实现盈利的局面 。
此外相比Wamo最新一轮融资后300亿美元的估值 , 高盛给百度Apollo业务也只给出19.18亿美元(约合130亿人民币)的估值 。 在百度内部 , 相对百度市值占比最大的搜索和信息流业务 , 自动驾驶作为新业务仍然承受着重压 。
今年4月 , 在百度Apollo平台开放三周年之际 , 百度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在内部信中表示:“百度已经在这个领域做了7年 , 还没有赚钱 , 那我们就再接着做上7年!”
事实上 , 科技公司巨头们在汽车业务板块的盈利之路仍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 就连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都表示 , 2020年华为汽车业务已经投入了5亿美元 , 并且在8年内不考虑盈利 。
根据百度发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 , 报告显示 , 2020年第三季度 , 百度营收282亿元 , 同比增长1% , 环比增长8% , 归属百度的净利润达137亿元 。 其传统业务已经得到回暖 , 广告营收也正在逐步恢复之前的水平 。
但对于没能守住曾经第一梯队“BAT”里的位置 , 甚至跌出国内互联网公司前五名的百度来说 , 造车这个“性感”的故事 , 无疑会成为其开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 也将为频频传出将赴港二次上市的百度拓宽新的估值空间 。

36氪|百度“造车”:性感有余,胜算几何?
文章图片
图3/3

【36氪|百度“造车”:性感有余,胜算几何?】对于自主造车这件事而言 , 故事的剧情和结局 , 或许只有百度亲自按下启动键才能得到答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