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日本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为何那么强?( 五 )
在2010年前后,半导体前段工序处于绝对优势 。其中,光刻技术人员是所谓的“香饽饽”,甚至出现了以下言论:“没有光刻、就不会有蚀刻”、“只要做好光刻,就会通过后面的工艺自动做成晶体管” 。
文章图片
图8:前段工序和后段工序的Paradigm Shift(典范转移) 。
此外,甚至都没有把后段工序(封装)放入前段工序的“士农工商”序列,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最底层的贱民”一样,被看做是位于社会底层的最底层(笔者认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
然而,如今时代变了!在现代社会的尖端半导体中,各家Foundry代工厂(如TSMC等)、英特尔和三星电子等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垂直整合型)厂家、OSAT(Outsourced Semiconductor Assembly and Test,外包半导体产品封装和测试)厂家都竞相开始研发3D IC 。就3D IC研发而言,最先进行研发的是封装设计 。
融入3D IC的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GPU、DRAM等芯片已经实现商品化 。要生产出以上“商品”,需要前段工序的技术要素 。这样,前段工序和后段工序(封装)之间就出现了Paradigm Shift(典范转移)现象 。
可想而知,后段工序(封装)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日本企业在此处的设备、材料的占比如何呢?
后段工序的概要、封装(Packing)的作用
下图9是半导体后段工序的概要 。在前段工序中,在单颗晶圆上形成1,000个左右的芯片(Chip),而在后段工序中,通过裁断(Dicing)工艺,将一颗颗芯片(Chip)切割出来,封装到IC载板上,再进行各类测试,最终完成产品 。
文章图片
图9:后段工艺的概要 。
此处,与前段工序不同、后段工序中相对复杂的是有机基板(一般为有机基板,用于搭载芯片,据说因用途、企业不同而不同) 。即,后段工序中没有像前段工序中的硅晶圆(Silicon Wafer)那样的全球标准,因此,要理解后段工序是有难度的 。
此外,与前段工序的技术节点(Technology Node)相比,后段工序的设计规则(Design Rule)有三位数的差异(前段工序为纳米级、后段工序为微米级,如下图10) 。就目前而言,TSMC在前段工序中已经开始量产5纳米节点,而后段工序中使用的有机基板的设计规则还停留在5微米 。
文章图片
图10:半导体前段工序的技术节点和后段工序的设计规则之间的差异,封装的附加值 。
推荐阅读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硬件|Yukai推Amagami Ham Ham机器人:可模拟宠物咬指尖
- 硬件|闪极140W多口充电器发布:首发399元 支持PD3.1
- 硬件|又一28nm晶圆厂计划浮出水面 但困难重重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
- 硬件|日本要在十年内量产2nm?
- 硬件|一个时代落幕 佳能:1DX3将会是旗下最后一款旗舰单反
- 硬件|Intel 11代酷睿4核15瓦超迷你平台 仅有信用卡大小
- Samsung|三星:西安半导体工厂正常运行 已进行封闭管理
- 硬件|上线两年用户破两亿,腾讯会议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