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让静默的问号拉直( 三 )


谈起夫人的著作《大学者》打开话匣子
杨先生的夫人黄且圆教授生前花很大功夫研究一些大科学家的生平逸事 , 对当时健在的陈省身、彭桓武、丘成桐、王元等先生进行过深入访谈 。 家学渊源的黄教授以平和深刻的笔触 , 写出七篇重在揭示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传记文章 , 深刻回答了如何成就大师的时代命题 。 这些文章发表后广受好评 , 承蒙黄教授和杨先生的信任 , 笔者策划编辑这些文章而成《大学者》一书 , 2013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令人痛悼的是 , 黄教授在2012年3月不幸因病离世 , 这部大作成了她留给后人的最后遗著 。 这部书首印量不大 , 没多久即告罄 。 许多读者希望再读此书 , 笔者向杨先生申请授权再版 , 他爽快地答应了 。
谈到亡妻遗著 , 杨先生的话匣子打开了 。 关于这本书 , 如果有机会再版 , 而且发行量大一点的话 , 他觉得是好事 。 他深情地回忆:“黄且圆采访了几位学者 , 累积的材料和构思 , 是下了功夫的 。 她过去对这方面工作感兴趣 , 文学功底也比较好 , 再加上她受过很严谨的数学科学训练 。 她写陈省身先生的文章 , 陈先生看了好几遍 , 他的秘书和身边较亲近的人都说 , 国内外有很多人写陈先生 , 但黄且圆写的这一篇陈先生印象最深 , 很满意 。 陈先生逝世前的2003年 , 还特地约黄且圆去天津南开的陈家做客再聊 。 她写的其他几位科学家也比较成功 。 彭桓武先生是中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 , 有一次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党委书记跟我说 , 在庆祝理论物理所成立40周年时 , 他们特地把黄且圆写的这篇文章作为重要纪念文献收录在所庆的文集里 。 ”
黄教授写的文章不像一般采访人员的采访稿 。 她收集资料 , 反复研究 , 每有独到心得 。 作为编辑 ,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 杨先生赞成再版这本书 , 觉得年轻人读后会受益 。
杨先生颇为担心现在年轻人受手机信息影响太大 , 他说自己每次到办公室 , 上电梯时注意到同乘的年轻人常常低头在看手机 。 杨先生的担心 , 更令人觉得引导孩子多读好书的重要性 。 杨先生读过黄延复和笔者合著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2011年首版 , 2021年修订版) , 他觉得梅校长为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 可惜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 。
在课堂上学好主科
今年7月 , 教育部出台给全国中小学生“减轻作业负担 , 减轻课外辅导负担”的“双减”政策 。 “双减”政策的目的 , 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 ,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双减”政策的初衷 , 令人期待 。 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 , 难免出现一些新的情况 。 比如 , 学生怎样在课堂上提高效率 , 尽可能在课堂上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天赋好的学生 , 学习效率高 , 减负影响不会太大 , 但如何发展兴趣自我提升呢?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孩子来说 , 仅靠课堂学习肯定是不够的 。 如果不让课外补习 , 这些孩子怎么办?怎样去区分出确有天赋和兴趣的孩子 , 尤其是数学能力 , 以便因材施教 , 以利成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