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 , 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 , 近日嘀嗒被交通部提醒式约谈 。
实际上 , 顺风车业务对嘀嗒而言至关重要 。 据其招股书 , 顺风车业务在2019年、2020年为嘀嗒带来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91.9%、87.8%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 , 如果嘀嗒此前就打着擦边球从事网约车的生意 , 约谈将会对嘀嗒顺风车业务造成实质影响 。 此外 , 随着滴滴顺风车的回归以及其他顺风车平台的加入 , 将会进一步蚕食其市场份额 。
而在嘀嗒的另一个重要业务出租车市场 , 尽管所占市场份额较大 , 但目前尚未给嘀嗒带来明显收入 , 同时其又面临着滴滴、高德等平台的竞争 。 在陈礼腾看来 , 嘀嗒目前做的是提高出租车市场的效率 , 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 但这个利润空间有限 。
在目前的情况下 , 尽管顶着国内共享出行第一股的光环 , 但嘀嗒在出行市场能讲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值得关注 。
顺风车业务为营收大头 , 近两年在总营收中占比近九成
今年9月1日 , 嘀嗒在成立六周年之际在对外发布公开信称 , 顺风车是一个看似缺少想象力 , 但实则潜力巨大的四轮出行细分领域 。
嘀嗒创始人兼CEO宋中杰在公开信中表示 , 目前中国顺风车发展刚刚起步 , 无论是车主端还是乘客端 , 都还有巨大的蓝海待开发 。 而嘀嗒也希望用几年的时间 , 将私人小客车上路次数中参与顺风出行的比例提升20% 。
嘀嗒还在公开信中披露:截至2020年8月31日 , 嘀嗒的注册用户数和注册车主数分别达到1.8亿和1900万 , 分别比前一年增加了5000万和400万人 。 其中 , 累计认证通过车主总数超过1000万 。
一个月后的10月8日 , 嘀嗒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文件 。 嘀嗒表示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其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平台 , 为约3670万名顺风车乘客提供服务 。
收入方面 , 嘀嗒主要通过向平台上提供顺风车搭乘的私家车主收取服务费产生收入 。 在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 , 嘀嗒的顺风车平均服务费率分别为3.7%、4.1%、6.3%、8.3% 。
根据招股书 , 在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 , 嘀嗒从顺风车平台产生的收入分别为2770万元、7790万元、5.334亿元、2.725亿元 。 顺风车业务带来的收入分别占嘀嗒同期总收入的56.6%、66.3%、91.9%、87.8% 。
由此可见 , 嘀嗒营收对其顺风车业务的极度依赖 。 不过 , 嘀嗒顺风车在商业上面临滴滴顺风车、哈啰顺风车等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嘀嗒顺风车业务的增长与滴滴顺风车的下线密切相关 。 不过在2019年11月 , 滴滴顺风车在下线435天后宣布在7个城市试运营顺风车 。 今年6月 , 滴滴顺风车已陆续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上线试运营 , 并在6月23日起恢复跨城服务 。
根据招股书中的数据 , 嘀嗒顺风车平台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产生约2360万次、4820万次、1.785亿次搭乘 。 不过在2020年上半年 , 产生了5930万次搭乘 , 呈现下降的趋势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这固然有新冠疫情的影响 , 但滴滴顺风车的恢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陈礼腾表示 , "嘀嗒抓住了滴滴顺风车的空档期快速发展 , 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 但随着滴滴顺风车的回归 , 以及其他平台的加入 , 其市场份额将被蚕食 。 "
被交通部提醒式约谈 , 顺风车业务或受影响
除了商业上面临滴滴顺风车、哈啰顺风车等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 嘀嗒顺风车还面临监管部门的约束 。
嘀嗒也在招股书中坦承 , 顺风车市场可能面临相关监管规定以及安全隐私等问题带来的挑战 。
如果相关政策发生变化 , 对嘀嗒顺风车所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
在嘀嗒递交招股书后的11月 , 交通部在回复网友问题时表示 , 合法的顺风车与网约车经营性客运服务有很大区别 , 不需要办理网约车相关许可 。
不过 , 交通运输部强调 , 顺风车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应以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事先发布出行信息;二是由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合乘车辆;三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 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四是每车每日合乘次数应有一定限制 。
彼时 , 嘀嗒回应表示 , 会始终坚持顺风车本质特征做真顺风车 , 不把顺风车做成廉价网约车 。 过去的行业经历表明 , 以顺风车之名行非法运营之实必然会导致系统性安全风险 。
而到了12月7日 , 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嘀嗒等顺风车平台公司进行了提醒式约谈 。
提醒指出 , 近期媒体多次报道嘀嗒等顺风车平台公司产品有关问题 , 主要是"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 , 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 , 用户头像显示性别、开展长途城际服务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
提醒要求 , 平台公司要高度重视 , 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依法依规开展经营;立行立改 , 修正顺风车产品 , 不得以顺风车名义提供非法网约车服务 , 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举一反三 , 坚守顺风车本质 , 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顺风车规范运行 , 更好地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
对此 , 嘀嗒回应表示 , 已构建"覆盖车辆准入、行前预防、行程保护、行后监管、平台安全支撑"的五大模块、31项安全机制的安全体系 , 并通过"凌晨1点-5点停服"、"长距离出行仅限800公里之内"、"虚拟头像不显示性别差异"等"场景限制"进一步确保运营安全 。
同时 , 嘀嗒已将"附近订单"功能修正为更能精准反映顺风车本质特征的"临时路线"功能 , 让"临时外出"的车主能够基于自身出行需求、通过商圈提前发布出行信息、快捷匹配顺路乘客 。
嘀嗒还表示 , "临时路线"和"常用路线"一起 , 共同受到平台每日接单次数及合乘价格限制 , 合乘价格为当地商业运营车辆定价50%左右的一口价 , 在嘀嗒平台上 , 任何顺风车主都无法实现以营利为目的 。
对于嘀嗒本次被提醒式约谈 , 陈礼腾认为 , 本次约谈的目的其实是让顺风车更加合规化 , 禁止打擦边球从事网约车业务 。
不过 , 他同时表示 , 如果嘀嗒此前就打着擦边球从事网约车的生意 , 约谈将会对嘀嗒的顺风车业务造成实质影响 。
出租车市场利润空间有限 , 嘀嗒未来何期?
除了顺风车业务遭遇监管、市场份额被蚕食 , 出租车业务作为嘀嗒的另外一个重要业务 , 也暂未让嘀嗒在出行市场大放异彩 。
交通运输部统计公报显示 , 2019年巡游出租汽车完成客运量347.89亿人 , 仅次于公共汽电车客运量 , 比轨道交通客运量多100亿人 。 但在城市交通各种出行方式中 , 巡游出租车数字化程度并非最高 。
正是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 嘀嗒于2017年推出智慧出租车服务 。 招股书援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 , 按搭乘次数计算 , 嘀嗒在2019中国出租车市场的出行平台中排名第二;截至2020年6月30日 , 嘀嗒拥有超73.5万名认证出租车司机 , 占全国所有出租车司机约26.4% 。
看中这一机会的还有滴滴、高德等平台 。 今年9月1日 , 滴滴宣布旗下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 , 并推出1亿元消费补贴计划 , 持续在全国举办出租车行业恳谈会 , 倾听司机和企业的意见建议 。
同时 , 滴滴出租车事业部组织架构还迎来升级 , 石东海被任命为总经理 , 向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汇报 。 由此可见滴滴对出租车业务的重视 。
11月26日 , 高德打车宣布启动"好的出租"计划 , 助力巡游出租汽车数字化升级 , 计划一年内完成100万辆出租车巡网融合改造 , 帮助300家出租车企业数字化升级 , 帮助驾驶员收入增长30% , 让出租车空驶率降低20% 。
可以预见的是 , 嘀嗒在出租车市场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 而且 , 尽管所占市场份额较大 , 但出租车业务目前尚未给嘀嗒带来明显收入 。
根据嘀嗒招股书 , 在2019年及截至2020年上半年 , 嘀嗒从智慧出租车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630万元及1560万元 , 分别仅占同期总收入的1.1%及5.0% 。
目前 , 嘀嗒通过出租车网约服务针对其在34个城市促成的出租车搭乘向出租车司机收取服务费 。 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 , 平均服务费率分别为4.9%及5.9% 。
据新浪科技报道 , 一位郑州出租车司机表示 , 自从嘀嗒向出租车收取服务费之后 , 自己和身边的出租车司机在嘀嗒平台接单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 但他同时承认网约化是大势所趋 , 因此会在嘀嗒、滴滴、高德等多个平台接单 , 以求收益最大化 。
【顺风车|嘀嗒顺风车业务被约谈,共享出行第一股未来何期】陈礼腾表示 , "目前很难想象能有什么有效的变现方式 , 嘀嗒目前做的是提高出租车市场的效率 , 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 但这个利润空间有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