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1/8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黄枪枪刘珊珊编辑/杨铭
来源:极点商业(ID:jdsy2020)
市场份额高度集中情况下 , 美团拥有对用户、商家、骑手的定价权、话语权以及规则制定权 , 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 因此 , 无论是“杀熟” , 还是提高商户佣金、强迫“二选一” , 都毫不奇怪 。
成为“网红”的“漂移神父” , 等来了当面致歉 , 却仍然没有等来合理解释 。
12月17日下午 , 包括美团事业部负责人、相关技术、客服在内的一行工作人员 , 来到他的住所 , 当面解释并致歉 。
“对我个人处理结果 , 我表示认同 。 ”12月17日晚 , 在接受“极点商业”采访时 , “漂移神父”多次强调称:但是(美团)解释 , 不认同 。
“同一家外卖 , 同一个配送位置 , 同一个下单时间节点 , 在开通会员后 , 为什么配送费比非会员要高?”在“漂移神父”那篇引发《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热议的文章中 , 这位互联网老兵 , 以自己亲身经历 , 讲述自己如何在开通美团外卖会员后 , 发现常点的一家店铺 , 其配送费由平时的2元变为了6元 。
这被外界看成是在外卖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美团 , 涉嫌利用大数据杀熟会员 。 相比此前被曝杀熟的OTA、电商等行业 , 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美团外卖 , 是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到的应用 , 恰好置于当前互联网经济反垄断大背景当中 , “美团被曝杀熟外卖会员” , 就此成为热门话题 。 截至12月17日晚 , 该话题排微博热门话题第一位 , 阅读超5亿 , 讨论超4万 。
文章图片
图2/8
美团一行上门向“漂移神父”致歉的当日下午 , 外界也终于等来了美团姗姗来迟的公告:文中提到的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 , 是定位缓存偏差导致 。 用户实际下单的配送费 , 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准确计算 , 不受影响 。
出乎美团意料的是 , 相比年初疫情期间提高商家佣金 , 到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里”舆论风波后的反馈 , 此次回应不但未被大众所接受 , 甚至引发了“众怒”:诸多用户在评论提及自己类似“被割韭菜”遭遇 , 认为美团的回应“太假”缺乏诚意 。
不仅是用户 , 一些技术工程师 , 也分析表示美团软件BUG的回应 , 经不起仔细推敲 。 甚至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 , 看似是“割会员韭菜” , 实际上反映的是美团价值观问题 。
对美团而言 , 这或许是远比“杀熟”更严重和可怕的事 。 有律师指出 , 究其原因 , 与美团杀熟会员行为已经构成反垄断法的协议相关 。 “破局关键 , 或许在于从《反垄断指南》入手 , 对相关企业动真格 。 ”
01
验证:美团会员配送费更高是普遍现象
据“漂移神父”讲述 , 12月5日 , 他花费15元 , 在美团购买了5个5元无门槛的会员红包 , 以此计算 , 未来一个月 , 在美团点外卖 , 总体可以节约10元 。
12月9日12点30左右 , 他打开美团外卖后 , 发现常点的一家外卖 , 配送费居然由平时的2元变成了6元 。
【|美团杀熟调查:验证现象存在,“破局”关键在反垄断动真格】他又用另一部不是美团会员的手机 , 在同一家店铺 , 同一配送地址 , 并且在同一时间点单 , 结果配送费只需2元 。
开通会员 , 配送费还更高了?他找美团客服要解释 。 未果 。 他此后再次验证 , 发现美团会员账号的该店配送费降到了4元 , 但仍然高于非会员的两元 。
文章图片
图3/8
据“漂移神父”所说 , 这种情况不止出现在一家店 , 一部开通美团外卖会员的手机 , 附近几乎所有商户的配送费 , 都比非会员高出 1-5 元不等 。
这个经历 , 使得“漂移神父”认定此为美团平台的大数据杀熟行为 。
文章刷屏后 , 美团回应称 , 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 , 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 , 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 , 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 , 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 。 在实际下单时 , 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计算 , 不受影响 。
“对12月9日的4元配送费差额 , 可能由位置缓存导致 , 也许可能解释得通 。 ”“漂移神父”告诉“极点商业” , 12月9日中午 , 他在住所点餐时 , 此前在距家1.3公里之外的健身房打开过开通会员账号的美团App 。
“不过 , 12月11日再次验证 , 依然存在差额 , 再归结为位置缓存这种解释 , 不认同 。 ”他多次强调称:希望美团官方向大众给出解释 , 而非这种官方敷衍道歉 。
从“极点商业”验证来看 , 美团会员费配送费更高现象 , 确实存在 。
12月18日上午 , “极点商业”用两部手机 , 一部手机为美团会员 , 一部为非会员 , 按照“漂移神父”的方式 , 在重庆同一家店铺 , 同一配送地址(WiFi下实际定位一样) , 同一时间随机选择在两家早餐店下单 , 发现两次结果都一样——购买美团会员的手机 , 其配送费均比非会员手机贵0.5元 。
这意味着 , 虽然会员配送费只高了0.5元 , 没有“漂移神父”高出4元那么夸张 , 但在不同的城市 , 会员配送费更高是一个普遍现象 。
那么 , 这0.5元配送费差距是如何得来的呢?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 为基础配送费的差距导致 , 会员基础配送费为4元减了3元实际只需支付1元 , 非会员基础配送费为3.5元减了3元实际只需支付0.5元 。
那么 , 基础配送费为何会员比非会员更贵?截至目前 , 咨询的美团相关公关人士并未进行解释 。
文章图片
图4/8
验证结果来看 , 会员非会员价格差异明显
此外 , 值得注意的是 , 从验证情况来看 , 会员比非会员付出的成本 , 很可能更高 。 以“极点商业”在“XX粥店”为例 , 下单相同的猪肉蒸饺、皮蛋瘦肉粥 , 非会员由于是“新用户” , 加上配送费只需要1.6元 。 作为对比 , 花15元购买会员下的订单 , 在折扣后仍然需要17.6元——比“新用户”高了整整16元!
对上述商家满减的巨大差异 , 美团相关公关人士 , 截至发稿同样未给出解释 。 上述商家则回应称 , 配送费是否不同和商家无关 , 是由美团平台控制 。
这个验证结果 , 也和微博、朋友圈、黑猫投诉、知乎等反馈的“会员价格歧视”、“会员价格欺诈”、“割会员韭菜”、“吃相难看”等情况类似 。
“原来不是外卖涨价了 , 而是我吃得次数多了专门为我涨的价”、“半年不用美团 , 会员月费只收3元 , 连续用美团会员 , 只给优惠3元”、“下单越多 , 补贴越少”、“美团会员红包加量包 , 有时候是5折 , 有时候是8折”……
“这种对新用户比对老用户更好的差别对待 , 正是俗称的杀熟 。 ”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表示 , “新用户”不仅指新注册用户 , 也指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又回归的用户 。
该人士表示 , 自己也有过相同经历 , 比如在自己经常点的一家外卖餐厅 , 优惠力度会逐渐变小 , 而不经常用美团的同事 , 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下单 , 所享受的折扣却比自己大得多 。
02
律师:美团大数据杀熟为何常态化
不仅是外卖 , 有网友反映美团其他业务 , 如酒店、机票等业务也有杀熟行为 。 “同一个电竞酒店订单 , 都是非会员 , 我的账号显示268元 , 男朋友账号是248元 。 ”一位女网友表示 。
截至目前 , 对上述区别对待是否涉嫌杀熟 , 美团方面都是表示否认 。 “漂移神父”也表示 , 自己当场向美团工作人员提出了疑问 , 但美团工作人员同样称 , 绝对不会针对会员进行大数据杀熟 。
“其实大数据杀熟是个老话题 , 至于事态会发酵成什么样 , 我也无从判断 , 清者自清 。 ”“漂移神父”对“极点商业”称 。
“相关法律法规的死角 , 纵使这些互联网大厂肆无忌惮的野蛮 。 我希望通过这件事情 , 互联网大厂或监管部门能够有效整改 , 或者给公众一个交代 , 这才是我想要的结果 。 ”他说 。
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 , 美团是否涉嫌大数据杀熟?应该承担什么相应责任?
“大数据杀熟与价格欺诈不能等同 。 ”12月17日 , 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对“极点商业”表示 , 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 , 价格欺诈指的是“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 , 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
文章图片
图5/8
关于大数据杀熟 , 电子商务法首次明确进行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 , 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
在赵占领看来 , 这个规定范围比较窄 , 针对的仅仅是搜索结果 , 即平台在搜索结果中 , 向用户呈现个性化定制内容时应该同时呈现非个性化定制的结果 。
上述定义相对生涩复杂 ,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 , 针对黏性强的用户 , 也就是老用户画像 , 利用信息不对称 , 根据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定价的差别化价格策略 。
赵占领表示 , 美团是否存在着大数据杀熟行为需要有严格的证据支持 , 因为外卖平台确实可能存在着动态调价的机制 。 “如果美团对于在相同时间、相同位置下单购买相同商家相同菜品的会员和非会员用户 , 制定不同的配送费标准 , 则很有可能属于大数据杀熟 。 ”
从赵占领的解释来看 , “漂移神父”的经历 , 以及“极点商业”亲自验证来看 , 其实都符合判断标准 , 属于美团大数据杀熟 。
文章图片
图6/8
实际上 , 互联网大数据杀熟并不是新话题 。 第一次在公共舆论场引起关注 , 是在2018年 。 当时 , 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轰某OTA平台的“杀熟”行为 , 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 不少消费者也纷纷表示 ,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 , 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要贵出许多 , 涉嫌价格歧视 。
此后从OTA平台 , 到电商平台 , 打车软件 , 再到美团外卖 , 各大互联网企业均予以否认 , 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 。 2018年 , 滴滴、携程、美团等都被卷入其中 , 不过所有提供服务的公司都没有承认 。
“很多互联网企业的说法是 , 一般新用户首次购买有优惠 , 这属于促销行为 , 每个行业拉新时都可能会采用 。 ”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表示 , 这种解释看上去“天衣无缝” , 但所谓新用户购买的优惠 , 实际上是诱惑套路 , 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 这是典型的“陷阱营销” 。
因此 , 不难理解 , 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 , 为何成为消费者们深恶痛绝的行为 。 2018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中 , “大数据杀熟普遍”排在十大热点话题第三位 。
那么大数据杀熟为何迟迟没有权威定论呢?答案是其复杂性和隐蔽性 , 难发现、难举证、难监管 。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 , 结论显示被人们普遍认为存在的“大数据杀熟”现象 , 由于其存在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 在实际体验调查中 , 维权举证存在困难 。
03
根源:表面是杀熟 , 实际是“一家独大”垄断?
相比杀熟 , 更严重和可怕的 , 是企业对此的回应态度 。 比如美团此次将“会员和非会员配送”差异 , 归结为技术缓存问题 , 这种解释不仅诸多网友不接受 , 诸多业内人士也表示“不可思议” 。
“定位缓存可能存在 , 但不可能用在计算配送费的计算上 。 ”在知乎 , 一位研发人员表示 , 从定位机制来看 , 实际上定位至少有三种方式:GPS定位、手机基站定位、ip地址定位 , 误差都很小 , “而且地址由人工输入 , 转换到经纬度是由各大地图厂商提供转换服务 。 同时该会员也不是在新地址 , 是在自己日常使用地址 。 ”
上述研发人员甚至表示 , 如果真的软件出这种bug , 测试还找不到 , 那么测试团队就不要干了 。
文章图片
图7/8
一些业界人士 , 则把这种行为 , 质疑为美团的价值观体系出了问题 。 “从年初疫情期间对商家提高佣金 , 到外卖骑手系统风波 , 再到会员配送费问题 , 其实都体现出同一个问题:没有边界的美团 , 变得急功近利了 。 ”业内人士霍强(化名)称 。
今年疫情期间 , 四川、重庆、云南、山东等多地餐饮协会向美团外卖平台发出公函或公开信 , 称其疫情期间突然提高佣金 , 餐饮商家在疫情期间已不堪重负 。 此后 , 在舆论风波下 , 美团表示取消广东地区的独家合作限制、加大返佣比例等优惠政策 。
不过 , 从此后“极点商业”了解情况来看 , 有商家此后不仅没有任何变化 , 甚至变本加厉 , 半个月遭遇了两次下架处罚 。 而在美团“声明中和解、并上架美团的”四川南充火锅协会会长何伟 , 则对“极点商业”表示 , 自2月20日投诉美团以来 , 美团从未就高佣金、不正当竞争等相关问题联系过协会 , 更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
“王兴称美团价值观 , 消费者第一 , 商家第二 , 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值得美团反思 。 ”霍强称 , 按照现在情况来看 , 是美团作为平台 , 在会员、商家、骑手三方身上都在“割韭菜” 。
根据美团公布的Q3财报 , Q3营收354.01亿元 , 同比增长28.8%;经调净利润为21亿元 。 其中 , 餐饮外卖收入206.9亿元 , 同比增长32.8%;餐饮外卖交易额达到1522亿 , 日均交易笔数恢复至3490万单 。 年度活跃商户数增长至650万 , 年度交易用户数达4.8亿 , 创下新高 。
文章图片
图8/8
“可见外卖不仅是美团的最核心业务 , 也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问题 , 因为每个用户都可能点外卖 , 它关系着企业的根本价值观 , 也关系着每位用户对企业的信任 , 绝不是一个缓存问题解释就完事的 。 ”霍强就称 , 这也是美团轻描淡写回应“惹众怒”的重要原因 。
那么 , 面对“众怒” , 美团还能肆无忌惮的原因何在?
答案是 , 在外卖行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美团 , 涉嫌垄断——垄断其中体现之一就是市占率 。 市占率此前几年一直是美团津津乐道向资本市场讲述的故事 , 也因为市占率点燃了战火 。 “美团市占率超过了60% 。 ”早在2018年的采访中 , 王兴就颇为得意地表示 。
相关数据显示 , 2019年上半年 , 美团市占率已经达到了65.2% 。 在今年3月公布的2019年年报中 , 美团也在研报中表示 , 市占率在过去一年有了显著的提升 。 另外在今年广东餐饮协会与美团的交涉中 , 就提到 , 美团在广东省内的份额实际已经高达60%—90% 。
这些数据都证明 , 美团已达到《反垄断法》规定的市场支配地位 。
“所谓大数据杀熟 , 不过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 , 取得垄断地位后 , 为牟取额外利润而出现的新问题 , 但其实 , 与其他‘割韭菜’、‘宰客’行为并无本质区别 。 ”一位业内人士说 。
因为 , 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美团的情况下 , 美团就拥有了对用户、商家、骑手的定价权、话语权以及规则制定权 , 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
不过 , 这个过去花费无数资金 , 也要讲给资本市场的“一家独大”的故事 , 最近遇到了巨大挑战 。 今年11月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 。 日前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丰巢网络等三家企业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集中案进行行政处罚 , 引发社会关注 。
因此 , 此前多位业内人士指出 , 从《反垄断法》来看 , 美团难逃垄断嫌疑 , 不仅偏离平台开放、互联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初衷 , 还存在操纵价格、价格歧视等不当竞争手法 , 压抑创新和竞争 。 比如 , 此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美团强迫中小商家“二选一”的做法 , 就在《反垄断法》中被明确指出 。
遗憾的是 , 喜欢在饭否表达各种观点的王兴 , 并未就美团“杀熟”问题 , 进行任何回应 。 而在此前回应反垄断问题时 , 王兴曾如此表示:
正与监管部门积极沟通交流 , 加深理解政策 , 以落实监管要求 。 未来也会以更加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与监管加深合作 , 持续推进行业数字化发展 , 兼顾包括用户、商户、骑手、员工等所有平台相关方的利益 。
但很显然 , 目前的美团 , 并未做到这一点 。
在企业“盈利为根本目的” , 想要靠自律改变现状恐怕不太现实情况下 , 监管或许会成为破局关键——赵占领就表示 , 根据《指南》 , “大数据杀熟”则属于垄断行为中的“差别待遇” 。 如果网络平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 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 , 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 则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 。
“解决美团的问题 , 还得从反垄断指南着手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那么 , 疑问是 , 美团会成为反垄断下一个动真格的对象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Google|谷歌暂缓2021年12月更新推送 调查Pixel 6遇到的掉线断连问题
- IT|美FAA正在调查一段有争议的坠机视频
- 警告!|河北一网约车司机持续偏离路线致女乘客跳车 当地警方介入调查
- 手机|又一台Realme XT手机在印度起火 公司正在调查此事
- 预期|调查:小米12/12 Pro/12X三箭齐发,符合你的预期吗?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实控公司涉嫌传销被调查,加盟商:拉人头、疯狂囤货、盈利机制复杂
- 中小企业|青岛探索公共研发平台实践调查:畅通中小企业“共享创新”堵点
- 警告!|一大学生骂外卖员是狗 校方回应称已成立调查组
- 平台|【生活】网易云/QQ音乐/美团/抖音年度报告出炉 你最常听/刷谁?
- 人物|调查:即便是CEO也在担心因行业的混乱而丢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