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大数据杀熟”背后的伦理之困

_原题是:美团“大数据杀熟”背后的伦理之困
近来 , 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刷屏各大网站 , 更冲上了微博热搜 , 美团倾刻间身陷“大数据杀熟”漩涡 。
那篇文章作者指出 , 自己开通会员后 , 发现常点的一家店铺 , 配送费由平时的 2 元变为了 6 元 。 颇感意外的是 , 作者用另一部没有开通会员的手机点了同一家店铺 , 同一时间配送费依然是2元 。
一时之间 , “会员配送更贵”引发热议 , 纷纷指责美团“价格歧视”“割会员韭菜”“不顾吃相”……面对网民“控诉” , 美团方面回应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 , 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 , 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 , 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 , 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 。 在实际下单时 , 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计算 , 不受影响 。
这则回应没有承认是“大数据杀熟” , 不过是技术问题 , 程序员得背锅了 。 仅仅一次“杀熟风波” , 12月18日美团股价大跌 3% , 逾 400 亿市值瞬间蒸发 。
【|美团“大数据杀熟”背后的伦理之困】美团到底存不存在“大数据杀熟” , 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 。
关键的问题是 , “大数据杀熟”早不是什么新鲜事 , 美团也曾被传成了“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 新华社的采访人员在调查报道过程中 , 曾拿两个手机账户登陆美团APP , 一部是使用过该APP的手机 , 一部是没有使用过该APP的手机 , 显示结果是:查询同一房型同一时间的房价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 其他人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 。
诸如此类的案例 , 网上多得是 。
“大数据杀熟”的现象 , 不仅仅存在于美团 , 也存在于饿了么、淘宝、当当、天猫、携程、飞猪等等这些平台 。 与美团一样 , 饿了么平台也曾被人指“大数据杀熟” , 如金牌会员的折扣被暗中取消 ,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时餐厅 , 其他人的配送费就低一些等等 , 诸如此类 , 林林总总 。
不仅国内如此 , 国外类似平台也早存在同类问题 。
早在2000 年 , 亚马逊 “差别价格实验”即是“大数据杀熟”起源 。 当时 , 亚马逊根据潜在用户的画像 , 终合购物历史、上网行为等大数据轨迹 , 对68种DVD 光盘进行差别定价 , 不同的人群不一样的价格 。 结果是 , 老用户“被坑了” 。
“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 这些平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 借助大数据“精准打击” , 利用了老用户的“消费路径依赖”专门“杀熟” , 似乎是隐性的内在运行逻辑 。
我们可以容忍美团“定位缓存”所造成的表面伤害 , 但不能无视背后的大数据伦理之困 , 更不能让平台做大后可以任意宰割用户 。
畸形的平台运营模式背后 , 是大数据伦理的失范 。
像美团这类平台公司 , 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 过于短视 , 而无法合理平衡平台收益与用户利益的关系问题 。
尽管“大数据杀熟”一直存在 , 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 同时 , 《电子商务法》明确“大数据杀熟”是违法行为 , 然而可怕的问题则是“隐性杀熟” 。
因为平台线上交易 , 借用大数据平台 , 依据算法形成用户画像 , “个性定制”式杀你没商量 , 而你一般情况下不深究 , 无法发现被平台坑了 。
大家稍反思下 , 就会明白 , 目前网络购物消费 , 基本上注册会员模式 。 为了刺激消费 , 平台想方设法“拉新” , 通过秒杀、满减、现金红包、积分兑换、预付直减……各种层出不穷玩法吸引新用户 。
紧接着 , 大量会员陷入了平台早已布设好的“温柔陷阱”中 , 没有钱也不用担心 。 一切都为你想好了 , 会员可以用借贷模式消费 , 平台打通“现金流—支付流—物流” , 用诸如美团月付、蚂蚁花呗、京东白条 , 消费毫无痛感 , 平台不时提醒老会员的信用额度增加了 , 而到了还钱时才一切恍然大悟 。 这隐性的消费逻辑 , 正是当前欲望主导、情绪驱动、符号化消费的“后消费网络”时代最大的症结 。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让·博德里拉认言 ,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 , 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 , 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 , 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 这些涉嫌“大数据杀熟”的平台 , 正是充分利用了会员、用户的这些心理来牟利 。
可以想见 , 若不是《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之类这些作者 , 我想大多数人可能还会继续蒙在鼓里 。 先是现金红包、打折优惠、套餐团购让利 , 如同诱饵 , 当平台用户成了规模 , 也就是平台收割杀熟时 。 这些“大数据杀熟”的方式隐藏在消费的所有环节 , 如打包、配送、更换、额外添加小菜等等流程或服务上 。
这对用户的伤害可想而知 。 接下来 , 如何治理“大数据杀熟”?
一方面 , 政府管理部门规范市场秩序 , 比如出台实施《电子商务法》 ,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交易消费环节的程序 , 更要切实有效地跟进监督 , 或者建立健全遏制“大数据杀熟”的维权机制 。
否则 , 广大的个体很难维护自身利益 , 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写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 。 无论怎么揭露 , 最后还得回到互联网治理层面上来 。
另一方面 , 从伦理治理层面着手“大数据杀熟” , 显然是数字经济关键而又长远的策略方向 。
尤其是5G时代 , 如何强化反垄断、平台治理、企业社会责任 , 如何使算法少一点算计 , 在大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时 , 以透明公正的要义 , 打造平衡用户权益与平台收益的健康生态 , 形成共同遵守的商业伦理准则或行业公约 , 关上大数据的“偏见之门” , 是从根本上治理“大数据杀熟”的题中应有之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