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第二人生》:一个早期元宇宙的兴衰( 四 )


一开始 , 《第二人生》对于“林登币”的设置和一般的MMO游戏类似 。 用户可以通过购买点卡来获取林登币 , 但是 , 林登币不能被兑换成现实世界中的货币 。 罗斯代尔很快就发现 , 这种单向的兑换其实会产生很大的弊端:和很多MMO一样 , 随着“氪金玩家”数量的增多 , 游戏中人们的地位会逐渐和“氪金”数量相关 。 久而久之 , 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创造精神就会减弱 。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 罗斯代尔调整了设定 , 允许林登币与美元实现双向兑换 , 并且将两者的汇率逐步从固定转向了浮动 。 这样一来 , 那些有创意 , 但不愿“氪金”的人的创作热情就激发出来了 。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创造赢得的不再是一堆虚拟世界中的货币 , 而是在现实世界中的真金白银 。 并且 , 当“氪金”用户更多时 , 他们的作品就更稀缺、更值钱 。 2007年 , 《商业周刊》的封面文章就报道了一位化名为AnsheChung的女性用户通过在《第二人生》买入土地后再改建售出赚取了上百万美元——最近“元宇宙炒房”被各路新闻报道热捧 , 殊不知 , 这一行其实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先例 。
在经济激励的作用之下 , 各种建筑不断推陈出新 , 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 , 这个虚拟世界的生机由此被焕发了出来 。
不过 , 罗斯代尔并不满足《第二人生》只作为一个独立于现实的虚拟世界而存在 。 在他的设想中 , 虚拟与真实的界限不应该是泾渭分明的 , 两者之间应该以某种方式加以联系 。 在这种设想之下 , 越来越多的开放政策在这个新世界中被推行开来 。
一开始 , 一些电商的常识被引入了这个世界 。 商户可以向入驻电商平台一样入驻《第二人生》 , 然后用户就可以像在线下一样 , 去这些线上的商家购物 。 支付完成之后 , 这些商品就会被邮寄到用户线下的家中 。 随后 , 电信服务、电影等也加入到了《第二人生》 。 此外 , 《第二人生》还内置了电子板以取代浏览器 , 通过这个工具 , 用户不用退出应用 , 就可以在虚拟世界内上网冲浪 。
随着《第二人生》不断做大 , 很多线下的企业、机构也开始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设置分支 。 例如 , 当时包括路透社在内的一大批媒体都在里面建立了常设的采访人员站;而哈佛、斯坦福等著名的大学则在里面开起了教育中心和实验中心 。
在所有进行“移民”的企业中 , IBM显然是最为积极的一家 。 2006年时 , IBM曾一度计划把整个公司都迁移到《第二人生》 , 并已经开始把部分员工的办公和会议安排到了其中进行 。 值得一提的是 , IBM的员工似乎要比他们的领导更加热衷《第二人生》中的世界 。 于是 , 他们把另一个重要的活动——罢工 , 也搬到了这个虚拟的世界 。 2007年9月 , 意大利劳资委员会与IBM达成协议为员工周薪增加60欧元 , 但是后来IBM单方取消了已达成的协议 。 IBM的这一违约行为立即激起了员工的不满 , 他们很快聚集到了《第二人生》世界里的IBM总部进行抗议 。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 , IBM的高层不得不作出了妥协 , 表示会执行先前的加薪承诺 。 不过 , 或许是认识到了在虚拟世界中 , 很难对员工的类似群体事件进行抗议 , 因此后来IBM向《第二人生》的迁移计划也逐步放缓 , 最终不了了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