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瞭望 | 安徽何以有力“量”( 二 )


2017年 , 国内首家将量子计算正式推向商用领域的量子计算企业——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 4年来 , 这家年轻企业已成为一匹业界“黑马” , 他们研发出超导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测控一体机、量子编程语言等 , 目前正在与金融、医药、航空等行业合作开发应用 。
安徽省科技厅2020年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量子科技相关企业100余家 , 其中30余家落地安徽 , 分布在合肥、芜湖、蚌埠、宿州等市 。 截至2020年 , 安徽省在量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已突破450项 , 位列全国第一 , 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专利产出均位于全国前三位 , 其中关键组件(中游)的专利产出位列第一 。
团结造就力“量”
当两个量子产生“纠缠” , 一个变了 , 另一个也会瞬变 , 无论二者相隔多远——量子微观世界这样神奇的纠缠现象蕴含着团结的朴素道理 , 也折射着安徽量子科技产业发展的现实 。
链上“纠缠”起来 。 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东西走向、双向四车道的云飞路并不算主干道 , 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把它称为“量子大道” 。 道路两侧有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三家主要从事量子技术研究的企业 , 周边分布着20余家量子关联企业 。 2020年合计实现产值约4.3亿元人民币 。
今年8月 , 本源量子与合作伙伴签约 , 携手打造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产业园 。 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称 , 产业园将打造量子计算生态产业链 , 园区建成使用后 , 预计引进量子计算上下游企业60家 。
目前 , 安徽量子科技核心企业已开始在全国多点布局分公司 , 开发中下游产品 。 量子芯片、软件开发、仪器零配件、商业推广等配套产品和服务企业也正向安徽聚集 , 量子信息产业上下游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
政策“团结”起来 。 安徽省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量子产业基金 , 今年以来 , 为了支持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转化 , 安徽省科技厅在省科技计划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将量子信息技术领域项目提出单列 , 并将量子计算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列入揭榜挂帅项目 。 今年单是安徽省科技厅 , 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省级项目资金投入就达约2000万元 。
安徽省科技厅今年新成立推进发展处 , 成为量子科技产业的政策“保姆” 。 处长殷黎莉告诉采访人员 , 为了进一步优化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研发规划和项目布局 , 提升量子领域科技工作咨询质量 , 他们将国家科技专家库中500多名省内外高水平量子领域专家推荐纳入安徽省科技专家库 , 参与安徽量子领域项目评审和咨询工作 , 扩大量子科技产业的“朋友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