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16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魏宇奇
来源:表外表里(ID:excel-ers)
传统电商“多快好省”模型中 , “省”是消费的永恒追求 。 正是抓准了这一点 , 拼多多在阿里模式和京东模式之外开辟了第三种模式 。
随着互联网思维嫁接到医疗领域的尝试 , 医疗电商应运而生 。 但在这个专业化门槛更高的领域 , 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 它不能独立使用 , 需要在医生、药师指导下 , 按时按量对症服用 , 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线下用药 , 遵循从诊疗到买药的过程 , 为的就是解决药品有效性需求 。 换到线上 , 由于脱离了面对面的场景 , 所以对这一流程的要求更为严格 。
因此 , 适用于互联网医疗的电商新排序应该为“好、省、快、多” 。
那么 , 该领域里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 , 在这几方面的成果如何呢?本文将对此展开具体分析(医药领域对SKU丰富度需求较弱 , 本文就不展开探讨) 。
好:流量是意外 , 留存是“试金石”
疫情特殊时期 , 线上医疗收割了一波意料外的流量 , 无论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大平台 , 还是微医、春雨医生们 , 都有享受到 。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 , 2020年春节 , 医疗健康类App日活跃用户数同比2019年明显提升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2/16

但随着生活的恢复 , 有多少可以留存 , 成为投资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 而平台如何承接疫情催化下 , 线上医疗行业对用户教育作用 , 扩大留存优势 , 取决于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
表外表里分析认为 , 平台对用户线上就诊信心的打造 , 通常覆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①医疗资源充沛 , 7x24h在线
如果问“为什么人们都愿意去三甲医院看病” , 一般会收获“三甲医院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那里的医生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某些短缺药品的供应只有三甲医院才能拿到”等答案 。
其实 , 总结起来就是: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丰富 。
而医疗平台想要达到像三甲医院那样在患者心中的地位 , 需要做得更多 。
比如 , 如何让患者无论7x24h任何时候 , 什么疾病 , 都能够找到相应的专科医院、专科医生 , 且医院间、医生间能够有所挑选 。
由此来看 , 医疗平台医疗资源充沛的前提是囊括足够多的医院、医生 。 那么 , 各平台目前的搭建进度如何呢?
·据阿里健康2021H1财报:阿里健康合作的二级(二甲)和三级(三甲)医院数量超过4000家 。
·据平安好医生2020H1财报:平安好医生合作医院达到3700多家 , 其中 , 三级医院近2000家 。
·据京东健康招股书:京东健康家庭医生覆盖全国2700多家三级医院 。
不过 , 我们发现 , 在合作医院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 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的签约医生人数差距悬殊 。 如下图所示 , 2019年 , 阿里健康平台医师数量为42000人 , 远超平安好医生的医生人数7814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3/16

悬殊的医生数量资源差距究竟为何?我们接着探究 。
②问诊水平够高 , 隔屏诊脉才不是“神话”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 , 让“悬丝诊脉”不再是医疗神话 。 但隔着屏幕的问诊 , 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
综合来看 , 线上问诊平台囊括三甲医院的多少 , 以及合作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的多少部分决定着平台整体医疗质量的高低 。
2020H1财报显示 , 平安好医生签约的外部医师 , 全部来自三甲医院 , 拥有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资质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4/16

相比之下 , 阿里健康对平台签约的医师资质并没有具体的分类要求 , 综合来说 , 整体医师素质可能不及平安好医生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5/16

医师资质、素质过硬 , 平台的“面子”有了 , 但“里子”呢——互联网医疗平台真的会投入大量时间进行问诊 , 提高平台的医疗水平吗?
我们认为 , 这可能要取决于平台和医院的合作模式 。
此前 , 平台对医院的吸纳最普遍的方式是从医生层面、科室层面直接引入 。 但随着全国范围内电子健康系统的建立 , 各医院逐渐部分转移线上 , 医院自己的线上系统和平台线上就诊之间难免会出现竞争 。
因此 , 更好的合作方式是在吸纳初期 , 通过帮助医院建立SaaS系统长期利益捆绑 , 进行双赢发展 。
目前而言 , 多家线上医疗平台都已布局SaaS 。
例如 , 阿里健康2018年入股卫宁健康;平安好医生2018年收购万家医疗 , 帮助医院、诊所实现对患者的一对一管理;腾讯的企鹅杏仁也在前期主攻医疗智慧 , 帮助医院建立完善医疗信息系统 。
通过双赢的合作模式 , 平台能够吸引足够多问诊水平高的医生 , 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患者对平台的信任和依赖 。 而累积起来的用户规模效应 , 形成丰富的案例数据 , 又可以进一步推动医疗水平提升 。
③用户画像越聚焦 , 诊断案例越丰富
既然是脱胎于传统电商 , 互联网医疗的竞争核心也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流量 。 其不仅意味着平台是否能形成商业闭环 , 还决定着怎样的业务方向能代表互联网医疗的未来 。
我们注意到 ,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大平台都存在着集团内交叉引流的情况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6/16
左:淘宝 , 中:京东;右:平安金管家
淘宝的App首页设置了阿里健康的流量位 , 京东的移动端也开辟了专门的看医购药入口 , 各自依靠庞大的电商用户群体 , 为医疗板块导流 。
而且用户在淘宝搜索购买药品时 , 排在前面的多是阿里健康大药房自营药品 , 增加购药几率 。 京东的搜索结果同样如此 。
平安好医生则通过平安集团旗下众多子公司App中的插件为其引流 。 如平安金管家将“问医生”入口放在醒目位置 。 点击页面后 , 可通过健康导航 , 完成问诊、买药 。
不同的导流渠道模式 , 可能导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用户需求逻辑 , 和平安好医生的用户需求逻辑有所不同 。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用户导流 , 更大程度展示的其“能卖药” , 而不是“能看病” , 偏向“买药逻辑” 。 业绩数据显示 ,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确实更擅长卖药 , 卖药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大于平安好医生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7/16
注: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会计期间均为自然年 , 阿里健康为会计期间为当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
平安好医生通过保险业务导流 , 用户有着看诊需求 , 从问诊到自然买药 , 趋向“用药逻辑” 。 因此 , 其在线医疗服务发展得相对更好 , 2017-2019年 , 占比总营收比例 , 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始终拉开差距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8/16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京东健康在线医疗收入未单独披露 , 此处使用的是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收入(在线医疗服务收入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
2019年 , 平安好医生的日均问诊量达到83万人次 , 高于阿里健康的40多万人次 , 京东健康9万人次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9/16

两种不同的用户需求逻辑下 , 形成的是不同的用户画像 。
一般来说 , “买药逻辑”下 , 用户一般都是买完即走 , 跟购买普通的电商商品没有本质区别 , 不会有过多的沟通;而“用药逻辑”下 , 因为用户群体大多有持续看诊需求 , 因此比临时来买药的用户 , 稳定性更好、粘性也更高 。
这一点在活跃用户规模上有一些交叉验证 。
2017年 , 平安好医生的活跃用户规模绝对值小于京东健康 , 但从2018年开始 , 平安好医生的活跃用户规模和增长速度超过了京东健康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0/16

由于统计口径上 , 京东健康为年活跃用户数 , 平安好医生为月活数 , 所以真实情况平安好医生的年活可能会更高一些 。
通过扩大问诊规模 , 积累多元的用户画像案例 , 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建设 , 需要纵向深挖 。 不过 , 在业务上进行横向出击 , 也是各平台比较注重的打法 。
事实上 , 如果说在线医疗满足的是用户对医疗安全的统一需求 , 那么其他业务的开辟或延伸 , 旨在解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 比如对急性药消费者来说 , 快更重要 , 但对慢性病患者来说 , 可能更注重价格便宜 。
省:药品花费之痛“不可承受”
没有人想生病 , 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这一辈子都不生病 。 所以大家避讳的看病吃药 , 在某种程度上恰恰符合经济学定义的刚需特性 。
深谙这种需求 , 传统线下药店多采用“低毛获客 , 高毛盈利”的模式 , 倾向于向患者推销毛利率高的药品 。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 , 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 特别是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 , 在药品方面的花费往往是“不能承受之痛” 。
医疗电商的商城类业务 , 即是针对这一差异化痛点展开的 。
电商渠道由于医药流通环节少 , 分销成本进一步降低 , 本身就有价格优势 。 同时 , 医药电商通常采用低毛利、高销量的方式提高渗透率 , 药品价格对患者很友好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1/16

此外 , 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疗纳入国家医保支付范围的日程加快 , 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将纳入国家医保支付范围 。 这会进一步消除线下和线上的壁垒 , 让患者习惯于网上问诊、买药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2/16

但开通线上医保推广至全国 ,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且很难囊括所有病种 。 这部分线上触达的不足 , 目前正在由互联网医疗平台弥补 。
比如 , 平安好医生和平安系保险合作推出健康守护360(曾称为就医360) , 实现互联网医疗和商业保险协同合作 , 用户从问诊到购药 , 都享有一定报销 。
日常预防险种之外 , 平台还延伸了细分险种 。 2020年5月 , 平安好医生推出针对慢性病可报的保险产品 , 是医疗服务更具适用性的升级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3/16

与平安好医生相比 , 由于保险牌照限制 ,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目前不能在保险进行支持 。 但其依靠电商供应链的规模效应 , 可以将药品价格进一步压低 , 由此为患者“省钱” 。
以一些常见慢性病用药的价格为例 , 综合来说 ,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在实际药价方面相对会便宜一些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4/16

可以看到 , 无论是医疗健康和保险融合 , 帮患者报销费用 , 还是通过供应链采购优势 , 压低药价 , 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覆盖了医保不能触达的“看病贵”问题 。
而对各医疗平台来说 , 供应环节减轻了慢性病患者的负担之后 , 更激烈的竞争布局在讲求时效性的“最后一公里” , 核心是满足部分患者对“快”的需求 。
“快”:压缩配送时间 , 谁也绕不过
在传统电商的简单化模型里 , 从消费者端出发 , 用户线上购物就是出钱来买便利 。 医疗电商当然也符合这个模式 , 但它更有其独特性:一些突发轻症 , 紧急用药的情况 , 比如感冒发烧 , 需要把配送时间压缩到极致 。
这是对平台配送能力的考验 , 谁也绕不过去 。
据中信证券对购药场景的调研对比显示 , 医疗电商线上渠道的配送方式有B2C和O2O两种 。 其中 , B2C为常规配送;O2O场景 , 则是平台与线下药店合作 , 抢时效的送达模式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5/16

在B2C配送场景 , 由于时间弹性较大 , 各平台的服务没有拉开差距 。 但O2O端 ,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侧重优势 。
如下图所示 , 阿里健康依靠菜鸟物流网络 , 京东健康依靠京东物流系统 , 在部分城市可实现30分钟内送达;平安好医生等其他平台大多依靠外部物流合作 , 统一实现一小时内送达 。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文章图片
图16/16

在覆盖率方面 , 2020H1阿里健康覆盖的门店为4万多家 , 京东健康2019年底覆盖2万家 , 而同期平安好医生合作药店达11.1万多家 。
不过 , 抛开复杂的竞争因素 , 各平台在完成送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后 , 都不同程度地贯通了就医用药的整个流程 。
而解决用药有效性 , 打通就诊—卖药环节 , 在充分满足好、省和快需求的基础上 , 培养起用户的购买惯性 , 平台间真正的流量竞争或许才能称得上开始 。
小结
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竞争在疫情的催化下变得更加火热 , 但疫情的泡沫迟早会退散 。
行业发展恢复常态的时候 , 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医疗用药“好”的需求 , 在“省”和“快”上下了更多功夫的那些平台 , 或许才更有可能在这条赛道上一直跑下去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