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德冠新材IPO:原材料市场波动巨大,抗风险能力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据了解 , BOPP薄膜具有质轻、无毒、无臭、防潮、机械强度高、尺寸稳定、印刷性能好、气密性较高、透明性好、价格合理、污染低等优点 , 素有“包装皇后”的美誉 。
在20世纪80年代 , 我国国内只有几家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的小规模厂家 , 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 。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BOPP薄膜的市场需求急速增长 , 国内BOPP薄膜的产品售价持续攀高 , 众多投资商开始进军BOPP薄膜行业 。
12月22日将在科创板上会的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冠新材)便是一家主要从事功能薄膜、功能母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 为客户提供功能性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和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基材、功能母料及加工应用的解决方案 , 主要产品包括无胶膜、标签膜、消光母料等 。
近年来 , 德冠新材主要业务聚焦在塑料软包装BOPP薄膜的专利技术产业化、BOPE薄膜的轻量化、全PE复合结构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包装领域以及薄膜用功能母料的研发和制造 。

原材料|德冠新材IPO:原材料市场波动巨大,抗风险能力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文章图片

原材料市场波动大 , 公司竞争力明显较低
据览富财经网了解 , 国内的BOPP薄膜制造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 , 并在21世纪初进入高速发展期 。 经过几年的产能扩张 , BOPP 薄膜市场进入调整期 , 国内BOPP薄膜行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集团化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 规模小、质量差、产品单一的小厂商逐步被市场所淘汰 。
随着全球软包装市场增势迅猛 , 来自亚太地区的需求更是大幅攀升 。 伴随越来越 多跨国食品加工企业在亚太地区投资建厂 , 该地区软包装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 大 , 亚太地区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软包装市场增长领头羊 。
我国塑料软包装制品行业起步较晚 , 但发展速度很快 ,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塑料软包装生产与消费大国 。 不过 , BOPP薄膜产品生产所用的原材料主要为石油加工的下游产品聚丙烯 , 近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剧烈 , 聚丙烯本身作为大宗商品有供需的动态变化 , 加之2014年大连商品交易所新增了聚丙烯期货品种 , 导致聚丙烯价格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情况 。
尽管其变化幅度小于原油价格的变化幅度 , 且BOPP薄膜生产商亦可以通过产品价格的变化将其成本影响部分传导到下游产业 , 但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依然对 BOPP 薄膜生产商成本控制和库存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根据卓创资讯的统计数据 , 目前国内BOPP薄膜行业产能相对较大的主要企业有国风塑业(000859)、永新股份(002014)、斯迪克(300806)等 。
根据公开数据披露 , 国风塑业、永新股份、斯迪克在2019年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3.61亿和8392.69万、26.00亿和2.69亿、11.31亿和1.07亿 。 招股书披露 , 德冠新材在2019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10.58亿和5562.38万元 , 毛利率明显是低于同行业企业 。
德冠新材表示 , 公司目前因设备产线不够、产能不足的情况 , 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功能化、高端化、环保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 , 需要拓宽融资渠道购买生产线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 目前公司主要通过自身积累、银行借款解决业务扩张所需的资金 , 难以满足公司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要求 。
创新能力不强 , 研发投入低于行业水平
从整体来看 , 我国BOPP薄膜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 BOPP薄膜生产中的双向拉伸技术已从国外垄断技术向公知技术转化 , 行业内通用BOPP薄膜技术门槛基本消失 。 行业内企业主要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向国外设备商引入大型生产线 , 主要生产通用BOPP薄膜 , 单纯依靠规模化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 , 而忽视了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 。
目前 , 国外BOPP薄膜行业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技术储备与完整的研发体系;经过市场的竞争与筛选 , 国外 BOPP 薄膜行业中现有的生产企业通常具有较好的创新与产品研发能力 。 国内 BOPP 薄膜行业中 , 大部分企业产品开发的水平较低 , 与国外 BOPP 薄膜生产企业具有较大差距 。
德冠新材对外披露指出 , 公司于2003年成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并于 2004 年被认定为“佛山市功能型 BOPP 薄膜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2007 年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 , 并于2009年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 , 2016 年通过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等 。
然而 , 从招股说明书披露显示 , 德冠新材在2017年至2020年1-6月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099.83万元、3302.25万元、3436.71万元、1564.78万元 , 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3.28%、3.28%、3.25%、3.3% 。 同一时期内 , 德冠新材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83%、3.82%、4.43%、4.47% , 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公司98%的房产面积被抵押
据览富财经网了解 , 德冠新材截至2020年上半年 , 公司部分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已用于公司的借款抵押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抵押 , 该部分抵押的账面价值为 2.8亿元 。
其中 , 德冠新材抵押的应收票据账面价值占全部应收票据账面价值的 37.20%;抵押的土地使用权面积占发行人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总面积的100%;抵押的房产面积占公司拥有的房产总面积的98.30% 。
如公司资金安排或使用不当 , 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 未能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归还贷款 , 银行将可能采取强制措施对上述资产进行处置 , 从而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 进而将导致公司出现偿债能力不足和流动性的风险 。
此外 , 德冠新材的经营现金流极差 , 2017-2019年 , 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09亿元、1131万元及-4166万元 , 与净利润严重背离 。
在2019年年底 , 公司货币资金只有2452万元 , 短期借款1.31亿元 , 货币资金无法覆盖短期负债 。 在如此情况下 , 公司还年年分红 , 2017-2019年 , 分别进行现金分红1200万元、900万元及1500万元 , 对此十分不解 。
新产品开发与核心技术人员存风险
德冠新材对外指出 , 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多项研究及开发项目 , 不能保证公司日后的研究工作获得成功或开发项目的成果能达成预期的商业化目标 。 虽然公司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目前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 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同行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
由于功能聚烯烃薄膜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材料领域 , 设备技术与生产工艺发展迅速 , 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 , 市场需求变化频率高 , 而研究和试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 , 因此新产品开发和试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
另外 , 德冠新材功能薄膜、功能母料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 核心技术和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 由于公司在开发、生产、服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项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是决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 因此公司对于现有技术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
目前 , 公司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或尚未获得专利核准的技术尚不能受专利法的保护 , 不能排除技术人员违反职业操守泄密的可能 , 不能避免专利技术被他人盗用的风险 。 一旦核心技术人员流向公司的竞争对手 , 将会对公司的研发实力以及经营活动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 因此公司存在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
【原材料|德冠新材IPO:原材料市场波动巨大,抗风险能力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12月22日 , 德冠新材在科创板首发上会 , 对于公司IPO的后续进展 , 览富财经网也将持续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