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警惕“AI换脸”( 二 )
此外 , 还有一些人开始利用AI换脸技术造谣 , 尤其是用在公众人物身上 。 今年8月 , 演员刘昊然的工作室报警 , 称网友利用AI换脸技术传播对刘昊然带有侮辱性的视频、截图 , 同时还有含有存在诽谤言论的聊天记录 。
“移花接木”要有法律界限
“AI换脸技术本身是一项中性技术 , 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 ”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对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但要注意 , 使用这项技术的人 , 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动机 , 虽然采用同样的技术 , 但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是不同的 。
胡钢认为 , 网友通过某种方式创作一些内容、完成一些表演 , 是宪法规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 , 但任何一项言论或行为自由都和相关义务和责任匹配 , 自由的边界是不得侵犯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利益 , 也不能损害公共利益 , 要有一个清晰的法律界限 。 “如果AI技术被用于诈骗 , 比如伪装成另外一个人并虚构一些内容 , 轻则损害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 , 重则形成了传播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危害 , 相关行为人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时 , 一定要秉持科技向善的原则 , 牢牢守住法律的底线 , 不能利用这样的技术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 。 ”
除了使用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 胡钢指出 , AI换脸技术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在授权他人使用相关产品时 , 一定要明白科技伦理的概念 , 考虑这项技术在法律上、伦理上是否可能被滥用 , 在开放过程中应当采取更加合法合规的措施和方式 , 以及注意后期的预防措施 。 “产品所展现的图像本身或者声音本身 , 开发运营者是否可以强制在其中凸显出这是经过AI技术处理的内容 , 存在不真实的可能性 , 或者标注仅用于表演 , 这种重要的提示完全可以嵌入到相关开发技术运营单位的经营流程之中 , 这点如果能牢牢守住 , 就能避免一些麻烦 。 ”
关于这一点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查阅资料注意到 , 2019年 , 百度安全推出了国内首个基于人脸搜索、人脸属性提取、语音识别和OCR识别的深伪检测平台 , 采用多种算法和专利保护技术 , 对主流“深度伪造”数据识别准确率在99%以上 , 能及时地协助监管部门检测相关风险与问题 。
不过 , 即便有识别技术 , 人们还是应该保持警惕心理 , 不以此技害人 , 也不被此技所害 。
【识别|警惕“AI换脸”】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石飞月
推荐阅读
- 市场资讯|“真·网红”马斯克:一个特斯拉哨子30万,大红内裤遭秒光
- Samsung|三星电子延迟发布最新智能手机AP“Exynos 2200”
- 安全|温州一超市遭“比特币勒索病毒”攻击,储值系统瘫痪
- 大餐|把温暖“爱心餐”送到防疫一线 美团助力天津抗疫
- 一财网|28页文件“上书”英国监管机构 英伟达收购Arm进入最后博弈
- 产业|“抢早”打下第一桩!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强势开局
- 识别|外卖界又一黑科技 饿了么计划2022年覆盖100000顶智能头盔
- 张江|人工智能岛:洞见未来,高能“岛核”带动周边
- 建设|上海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将建“AI公园”
- 架构|一“融”解千愁,SASE因何成为未来网络安全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