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都是“气氛组”,只有你是傻白甜
文章图片
图1/6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 邓双琳
来源:燃财经(ID:chaintruth)
“那些在星巴克里拿个笔记本电脑一坐就是一下午的人都是什么职业?”
“星巴克气氛组 。 ”
一张段子截图 , 让微博#原来星巴克还有气氛组#的话题度飙升 , 目前这一热搜已经有2.3亿的阅读 , 2.3万的讨论 。
当然 , 这只是个调侃 。
星巴克及时接住了这个梗 , 宣称“我们决定立即招募官方气氛组” , 顺势还给自己来了一波宣传 。
文章图片
图3/6
来源 / 微博 燃财经截图
不得不说 , 星巴克的这次事件营销相当到位 , 微博实时搜索#星巴克中国 , 可以看到有大量用户都自发参与了晒图活动 。
事实上 , 的确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主动在星巴克办公 , 如网友小张所说 , “一杯三十多块钱的咖啡 , 能买到一下午的暖气和Wifi , 还能买到适合办公的环境和氛围 , 值了 。 ”
星巴克从来就不是一个只卖咖啡的品牌 , 而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 , 在不断培养用户场景消费的习惯和忠诚度 , 目标用户正是有移动办公需求的白领群体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网友将在星巴克办公的这一群体定义为“气氛组” , 并无不妥 。
那么气氛组到底是什么?常出入酒吧夜店场所的人一定对这个词不陌生 , 前段时间成都新冠肺炎确诊女孩一晚上辗转4个酒吧的轨迹图引起热议 , 后该确诊女孩发声 , 表示行动轨迹出于职业需求 , 自己从事的就是酒吧气氛组 。
酒吧夜店开场时 , 没人带动很可能会陷入冷场 , 而气氛组的工作职责就是“带节奏” , 只要音乐响起来 , 他们就会涌进舞池和四周的高台“蹦迪” , 将整个酒吧的气氛带动起来 , 让更多人参与狂欢 。
爱玩的年轻人之间甚至流传这样一个段子 , “如果蹦迪不是为了干倒气氛组 , 那蹦迪将毫无意义” 。
一位兼职气氛组的00后大学生如雪告诉燃财经 , “现在做气氛组的基本都是年轻人 , 以00后为主 , 95后都不多见了 , 主要是年轻人体力好 , 又爱玩 。 应聘气氛组首先要‘看脸’ , 其次也看性格活不活泼 , 肢体协不协调 , 毕竟不能瞎蹦 , 还是要配合DJ的节奏 。 气氛组兼职工资不高 , 一晚上几十元到一二百元都有 , 兼职的大部分都是为了去玩的 , 还能免费蹭酒喝 。 那些专职做气氛组的 , 不仅要带动气氛 , 还要做销售的活 , 有硬性订台要求的 。 ”
本质上 , “气氛组”可以等同于“托儿” , 毕竟这个职业在二十几年前的迪斯科舞厅里就叫作“舞托” 。
“托儿”是北方方言 , 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最初指的是商店或是路边小摊儿雇上一个或几个人 , 假装成顾客 , 作出种种姿态 , 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 。 托儿的种类繁多 , 卖的是什么东西 , 就叫什么托儿 , 早前有“布托”、“鞋托”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逐渐出现了“酒托”、“婚托”、“房托” 。
进入互联网时代 , 网络的传播更是将“托儿”这一营销方式的影响和获益都放大了 。 “托儿”开始出现在商业社会的方方面面 , 衍生出了“水军”、“刷单”、“充场”、“带服”这些新兴托 , 在线上线下各个场景中帮助商家去收割消费者 。
这些“托儿”就是商业社会里的“气氛组” , 帮商家带动气氛 , 吸引流量 。
这些“以托之名”的商业“气氛组”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 , 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和边界 , 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即便如此 , 还是有许多商家冒着风险去培养“气氛组” 。
眼前那么多依靠流量快速暴富的神话故事 , 让后来的创业者都坚信 , 在这个时代 , 流量是决定商业成败的唯一标准 , 流量就是一切 , 想将生意做大 , 断断离不开“气氛组”的加持 。
几年前 , 有款游戏在朋友圈爆火 , 叫《贪吃蛇大作战》 , 游戏之初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是真人对战 , 当他们绞尽脑汁想策略围住敌人 , 得意洋洋地炫耀得分并邀请好友下载游戏时 , 意外的真相在玩家中爆炸了:其实这是一款将人机对战模拟地十分真实的单机游戏 。
你以为的真实都是不真实 , 房间内的对手被你艰难“杀死” , 或是取巧“杀死”你 , 都是系统精心安排的一场骗局 , 这些对手不过是陪你玩的“气氛组”罢了 。
就好似《楚门的世界》 , 你以为你生活在一个宏观、浩瀚的世界之中 , 殊不知你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别人故意搭建出来的假象 。
楚门拼尽力气逃离了那个虚假的世界 , 而你却依然身处其中甘之如饴 。
01 万物皆可“托”
12月初 , “武汉茶颜悦色门外排起长队”的话题冲上了热搜第一 。
这是奶茶品牌“茶颜悦色”在武汉开设的省外首家店铺 , 开业当天的早上七点 , 就已有近百位顾客在排队 , 有顾客表示“前一天夜里11点就过来排了 。 ”据相关媒体报道 , 现场还有不少“充场”和黄牛 , 有黄牛拿着已买到的奶茶加价100-200元售卖 。
茶颜悦色告诉相关媒体 , 他们并未雇佣任何充场人士和黄牛排队 , 并且非常抵制这一行为 , 目前已报警处理 。
从长沙起家的茶颜悦色的确有不少年轻粉丝群体 , 其排队行为背后是否有“内幕”我们暂不得知 。 但雇“排队托”确是许多餐饮店想要晋升“网红”的一条捷径 , 内行人把这一行为叫作“充场” 。
据新闻晨报报道 , 上海的一家奶茶店“茶芝兰”门口排起的长龙大多都是托 。 报道称 , 当天一共有5名领队约30余人前往现场排队“充场” , 5名领队坐在美食广场的各处 , 留意着兼职人群的状态 。 在微信群中 , 每隔约15分钟 , 就有2个人被叫出去购买奶茶 。 “茶芝兰”奶茶店门前 , 始终保持着不时有人买奶茶的状态 。
2018年 , 媒体曾曝光过武汉汉江路地铁站D出口附近一家“鲍师傅”糕点店雇人排队 , 营造销售火爆假象 , 误导消费者购买的行为 。 报道发布后 , 江汉区工商质监局第二工商所执法人员对其进行了调查 , 并责令店家停止销售行为模式 , 并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 对其进行立案调查 。 据悉 , 该糕点店后来也被证实是冒牌“鲍师傅” 。
燃财经在淘宝上搜索“充场”的关键词 , 出现了多家承办相关业务的店铺 , 当燃财经加店主微信咨询“最近是否需要充场兼职时” , 店主让等消息 , 表示“有活的时候会让领队通知时间地点 。 ”
文章图片
图4/6
来源/淘宝 燃财经截图
事实上 , 商业中的“气氛组”随处可见 , 比如“房托” , 这几乎是房地产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 。
几乎所有楼盘在开盘当天都热闹非常 , 甚至出现“千人抢房”的盛况 。 事实却是 , 和购房者一起参与开盘狂欢的人里 , 有不少都是开发商雇的“房托” 。
一则流传在网上的房托群的截图上明明白白写着 , “福利来啦!周日上午需要50人 , 下午需要50人 , 班车接送 , 去售楼处当托 , 假装看房 , 要求25岁以上 , 40岁以下 , 穿着打扮整齐得体 , 去售楼处有吃有喝有玩 , 连吃带玩共1小时 , 各种美食免费享用 , 日结现金100元 。 ”
开发商雇这些房托的目的就是为购房者渲染出“楼盘火爆 , 再不下手就晚了”的假象 , 身处其中不明所以的购房者 , 自然就加快了成交的步伐 。
游戏里的托也发展成了一种“职业” , 官方称之为“带服人员” , 美名其曰是为“引导玩家在游戏内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 实际上就是变着法儿的在游戏里刺激玩家消费 。
一位在某传奇类游戏里当过“托儿”的知乎用户透露 , 游戏托操作起来很简单 , 首先向公司申请资源 , 通过游戏后台给托的角色充值 , 然后每天进游戏里打怪练级刷装备提升战力 , 继而成为“大R”(大RMB充值玩家)的死对头 。
技术部门会定期将充值达到一定额度的“大R”名单提交给游戏托 , 游戏托依照名单不断去找“大R”PK , 甚至强杀“大R”爆他装备 , 从而刺激“大R”继续充值提升战力 。
文章图片
图5/6
该用户透露的内部共享充值玩家名单 来源 / 网络 燃财经截图
互联网新经济的兴起更是催生了一批“新兴托” 。
许多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物 , 最重要的参考对象就是评价区 , 根据评价的优劣 , 再择优下单 。 这一寻常的习惯却衍生出了“刷单”和“职业评价师” 。
这是一种通过大量虚假交易刷排名的作弊手段 , 作弊者需要最大限度地去模拟真实成交才不会被平台发觉 , 因此 , 真人刷单是最受欢迎的刷单手段 。
燃财经进入过大量刷单群 , 群内大多是学生和宝妈在兼职刷单 。
刷单通常有两种模式 , 一是先垫付本金购买 , 好评退货后由中间人“代放”返还佣金和邮费 。 另一种则是用商品代替佣金 。 到货后直接上图好评 , 货不必退还 。
“代放”会直接在朋友圈发布需求 , 符合要求的刷单者即可“上车” , 一些需要刷买家秀上身图的则要求刷单者进群发模卡(自己的照片) , 由代放和商家挑选后再做任务 。
文章图片
图6/6
一些刷单代放的朋友圈截图 来源 / 网络 燃财经截图
燃财经也曾在《互联网需要差评》一文中调查过电商平台“职业评价师”的情况 , 一些公司专门经营电商平台上的好评、差评、维权、投诉等业务 , “每个好评100元 , 差评佣金30元 , 如果垫付货款 , 每单差评10元” 。
网络刷单目的是为吸引顾客 , 增加店铺曝光度、获取流量 。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电商平台 , 迫切需要销量和好评的外卖平台亦有需求 。
各平台上随处可见的水军 , 也是“托儿”的一种 。
要找到他们并不难 , 微博上随便点开一条流量明星相关的热搜 , 或是小红书上随意找一条品牌推广软文 , 都能发现“水军”的身影 。
这些潜伏在网络世界的“水军”营造着多面人设 , 时而伪装路人 , 时而化身粉丝 , 只要雇主的钱付够 , “水军”们就能实现舆论操控 。
《深网》曾报道过 , 在李雪琴参与的一场直播带货中 , 当天311万的观众里只有不到11万是真实存在的人 , 其他观众人数都是花钱刷量 , 而评论区与李雪琴亲切互动的“粉丝”的评论 , 绝大部分也是机器刷出来的 。 虽然李雪琴后来回应称本人对此并不知情 。
这一现象在直播带货中广泛存在 , 覆盖抖音、快手、淘宝等多个平台 。
燃财经也在调查中发现 , 网上存在着大量宣称可做“全平台宣传”的业务团队 , 从直播观看人数到评论销量 , 从话题阅读人数到热搜 , 没有他们不能“刷”的环节 。
文章图片
图7/6
来源 / 网络 燃财经截图
02 商业离不开气氛组
为何商业世界里的“气氛组”如此盛行?
因为“气氛组”能带来流量 。
而流量与资本相结合 , 可以快速造就一个上市公司 , 实现丰厚的回报 , 比如 , 18个月就上市的瑞幸 。
这些被迅速催熟的企业 , 成了创业的标杆 , 以至于大量的创业者都将“烧钱”、“补贴”、“抢占流量”奉为信条 。
商业的本质开始被忽略 , “烧钱营销抢流量”成了企业发展的重头戏 , 毕竟大家都做的事 , 不做就等于落后 。
譬如奶茶店门口的排队充场 , 商家想借助排队 , 来形成网红店的冷启动 , 他们相信当刻意安排的初始人群形成一定规模 , 达到一定阶段后 , 后续就会不断地产生自然流量 , 并且呈现指数级增长 。 通俗地讲 , 就是烧钱补贴到位后 , 新韭菜就会自然入坑 , 再被收割 。
商业“气氛组”尊崇的理论逻辑是口碑营销 。 Jonah Berger所著的《疯传》曾提到过 , 我们的消费决策有20-50%是受到口碑的直接影响 。 这里的口碑包括线上、线下、熟人、陌生人 。
例如 , 亚马逊上一本书的一个五星好评会比一个一星评价平均多带来20本的销量 。
背后的本质是 , 人类都喜欢“跟风” , 因为“跟风”可以减少认知负担 , 也被进化证明是正确的行为——“跟风”不一定每次都对 , 但是比特立独行有更大的正确概率 。
再来深究一下口碑营销的定义:口碑营销是指企业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 同时制定口碑推广计划 , 让消费者自动传播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良好评价的一种营销方式 。
关键就在这个“让”字 。
产品初期怎么才能“让”消费者主动推荐企业产品?一定是商家运用某种手段刻意推动的 。 微博中无处不在的水军 , 淘宝里的刷单一族 , 网红店门口的排队充场 , 就在这种需求下被催生了 。
但是 , 口碑营销不等于刷单排队 , 商业也不能和流量划等号 , 大部分商家只学到了皮毛 , 却没有看透真相 。
一味地将流量奉为神药 , 以为万能的流量能掩盖他们在产品和商业化能力上的弱势 , 幻想着终有一天能够操控流量来变现 , 到头来却被流量桎梏陷入困局 。
瑞幸的崩塌 , 也证明了流量不是一切 。
不管营商环境如何变化 , 商业的本质永远万变不离其宗——先将产品和服务做好 , 而后才能带来口碑 , 最后再谈流量 。 但在当前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下 , 一切都反着来了——先营销找流量 , 再带口碑 , 产品和服务则要排在最末 。
03 灰色地带
“托儿”这种营销手段愈演愈烈 , 屡禁不绝 , 不少公司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会找各种“托儿”来造势 , 几乎“无托不生意”了 , 那这种商业灰产“气氛组”的法律界限在哪?
燃财经就上文所提到的“房托”现象咨询了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律师 , 王玉臣表示 , 这种“房托”是违法行为 , 属于变相的虚假宣传 。
哈尔滨启红律师事务所的王欣律师也就“刷单”现象解读过 , 王欣认为刷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 , 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 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 , 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
而网络“水军”们删文删帖、操控舆论 , 侵犯他人或其他组织机构的名誉的这种扰乱市场经济的行为 , 也已经触犯到刑法 。
《上海法治报》曾就“充场”行为咨询过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 , “从性质上来说 , 商家雇人排队‘充场’行为 , 就是一种虚假宣传行为 , 属于消费欺诈 , 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唐健盛说 。
在唐健盛看来 , 网红店“充场”这一营销手段并不是什么新“套路” , 近几年之所以重新受到社会关注 , 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 , 这一营销方式的“影响”和“获益”都被放大了 。
“这样的‘小投入大产出’ , 背后的商业利益巨大 , 也就被更多商家看中和运用 。 ”唐健盛指出 , “对商家而言 , 不能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 。 ”
他同时认为 , 此类现象的背后 , 尽管涉及法律问题 , 但更亟待重视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道德问题 。 互联网领域诸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 , 比如刷单等等 , 应更加重视商业道德标准和行业自律 , 以弥补法律不周延和滞后性的局限 。
那么 , “气氛组”要如何把握边界?
某专注消费的机构投资人牧野告诉燃财经 , 要看“托”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 作假和违法绝不可取 , 但如果能利用“气氛组”的优势为社会带来正面效应 , 例如近期各种媒体、大V、KOL都自发充当“气氛组”为理塘的丁真打call , 宣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 这便是可取的 。
“回到商业上 , 我觉得商业‘气氛组’的边界在于有没有虚假宣传 , 如果产品的品质的确好 , 那么适当地通过营销去达到一个广告效应也无可厚非 。 ”牧野补充道 。
牧野认为 , 做营销还是要守住底线 , 这个底线不仅是法律的底线 , 也是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底线 。
但当燃财经问及 , 如果新投了一家新消费初创企业 , 你会对该企业提出“找托”的营销建议吗?
牧野思索了一下 , “应该还是会 , 毕竟还是要面对现实 , 做生意不可能彻底离开气氛组 。 ”他说 。
参考资料:
《一场李雪琴亲历的双十一直播带货造假现场》深网腾讯新闻 马圆圆 张睿
《沪上网红奶茶店雇人排队现已闭店 , “火爆”背后法律四问》上海法治报 胡蝶飞
《谁推动“茶饮店开业”冲上热搜》楚天都市报 周丹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 图文无关 。 文中小张、如雪、牧野均为化名
【|四周都是“气氛组”,只有你是傻白甜】(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