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生存 , 弱者淘汰 , 手机电台行业经历近7年的市场洗牌后 , 仅剩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仍在PK , 他们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 也逐渐走上了“去电台化”之路 , 变成在线音频产品 。 不过 , 手机电台产品已愈发变味 , 越来越不像“电台” 。
文章图片
听书受阻
在线音频在国内已成为一个用户普及度较高的应用 ,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 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4.9亿 。 对此 , 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们显然功不可没 , 他们唤醒了国人对声音的喜爱 。
在线音频的应用场景中 , 较为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听书 , 当用户在做家务、公交车上、地铁上、睡觉前等生活场景中 , 戴上耳机去听书都是一种享受 。 听书又分为两种 , 一种是休闲式 , 主要听小说;一种是学习式 , 主要听泛知识 。
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们在推动听书习惯方面颇是下了一番功夫 , 国人听书的习惯也开始被培养起来 。 不过 , 当市场蛋糕被做大以后 , 相对独立的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们却也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 , 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们也看上了听书市场 。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 , 仅腾讯就在听书市场有多条业务线布局 , 腾讯直属旗下:企鹅FM、微信听书 , 应用宝的信息显示 , 企鹅FM目前下载量达2875万次 。 阅文旗下:QQ阅读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旗下:酷我畅听 。
今年6月份 , 字节跳动也上线了一款听小说App“番茄畅听” , 进军听书市场 。
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们带动了听书领域的发展 , 但他们却受到了巨头的冲击以及其他产品的分流 , QQ阅读、掌阅、书旗小说等网络文学平台也逐渐增加了听书功能 , 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们并不掌握听书领域的话语权 。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小说版权 , 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们需要通过跟版权方合作 , 才能让平台上的播客们有书可播 , 今年4月份 , 某在线音频产品就因为《平凡的世界》版权问题而被判赔50万元 。 在线音频平台的版权很容易受到数字阅读平台的版权制约 , 后者显然不会将平台上的所有收听版权都开放给在线音频平台 , 这样有些相对不够热门的小说内容 , 用户还是会去数字阅读平台收听 。
智能硬件路线未成
互联网公司进军硬件的的野心从未被浇灭过 , 当智能硬件的风刮向互联网行业 , 在线音频平台也没坐住 。
2015年 , 在线音频平台进行了第一波智能硬件实验——车载硬件 , 多听FM发布了“车听宝” , 喜马拉雅则发布了“随车听” 。 这类车载硬件虽然获得了不小的拥簇 , 却并未在这波智能硬件浪潮中成长起来 。
在线音频平台的第二次智能硬件路线尝试是智能音箱 。 2017年6月 , 喜马拉雅发布了首款智能音箱产品“小雅” 。 一方面 , 当时的智能音箱行业竞争并不像今天这般激烈 , 另一方面 , 在线音频当时的势头非常好 。 “小雅”发布当天就售出了5万台 。
然而 , 当互联网巨头们迅速加码智能音箱领域后 , 喜马拉雅这类“小而美”公司很难跟他们竞争 。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 , 某电商平台上 , 喜马拉雅小雅Nano智能音箱的最高月销量仅为1253笔 , 这一数据远远落后于天猫精灵、小度和小爱 。
IDC统计的数据显示 , 2020年1~4月 , 中国智能音箱销量达到1056万台 , 阿里巴巴、小米、百度三大厂商累计占据市场份额超过96% 。 智能音箱市场基本上只能是巨头的故事 , 喜马拉雅们很难竞争得过它们 。
喜马拉雅们与巨头们相比 , 劣势在于:
1)投入较弱 。 天猫精灵、小度、小爱背靠大树 , 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它们进入市场 , 而小雅音箱很难像巨头们一样进行巨额投入 。
2)产品迭代速度不足 。 据我的观察发现 , 智能音箱最近两年的增量来自于带屏音箱 , 一些有老人、小孩的家庭更愿意使用带屏音箱 , 因为它们不仅能听 , 还能通过屏幕跟家人进行互动 , 这就大大增加了智能音箱的应用场景 。 喜马拉雅直到今年8月份才推出首款智能屏硬件产品小雅AI图书馆 , 它的推出速度远远落后于天猫精灵和小度 。
3)性能上的差距 。 小雅智能音箱的特点是听喜马拉雅的内容、当然也有听歌和看书等功能 , 而天猫精灵支持跟近1000款智能设备进行联动 , 比如电灯、空调、扫地机器人等 。 对于其他智能硬件厂商而言 , 他们显然更愿意与名声和口碑更好的天猫精灵、小度进行合作 , 而不是小雅 。
为了推动天猫精灵、小度、小爱的销量 , 巨头们会投入巨额人力、物力、财力 , 比如 , 天猫精灵就曾与“双11”进行联动 , 从2017年7月发布到2017年双11的8时53分 , 天猫精灵的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台 。 今年双11期间 , 小度智能屏产品销量和销售额均同比增长超过70% 。
从听到硬件 , 这条路看起来很容易 , 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数字音乐平台都曾在硬件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酷我音乐硬件曾依靠耳机的销量就达到了6000万营收 。 与酷我音乐、网易云音乐相比 , 喜马拉雅、荔枝、蜻蜓们仍然不够“出圈” 。
CNNIC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6月 , 中国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为6.36亿 , 手机网民使用率为68.2% 。 手机音乐的用户规模和渗透率远远高于在线音频 。 当用户规模和渗透率不足 , 且又面临巨头们冲击的时候 , 在线音频的智能硬件很难打得过它们 ,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 巨头们动辄在双11、周年庆等活动中将商品的价格降到99元、299元 , 小雅们却很难靠价格战跟它们PK 。
在线音频变成语音娱乐、语音交友
留给喜马拉雅、荔枝、蜻蜓的路并不多 。 盈利模式上 , 在线音频最好的盈利模式就是音频付费 , 用户为喜欢的主播订阅付费 , 或者成为平台的会员 。 然而 , 音频付费的变现之路并不平坦 , 一方面 , 国内用户对于为内容付费的觉悟仍不够好 , 另一方面 , 音频付费也很难像互联网产品一样迅速规模化盈利 , 音频付费的路非常慢 。
在线音频的尴尬在于 , 坐拥大量用户 , 却面临变现难的困境 。 荔枝2020年Q3季度财报显示 , 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620万 , 累计上传播客数量达到2.34亿 , 其中Q3新增播客数量超过1900万 。
5000多万月活用户 , 荔枝Q3季度净营收仅为3.615亿元 , 平均月付费用户数只有44.83万 。
以营收构成来看 , 荔枝Q3季度的音频娱乐收入为3.558亿元 , 播客、广告和其他收入只有570万元 。
荔枝、喜马拉雅、蜻蜓三款产品中 , 有非常大的比例都给了直播 , 荔枝对直播的投入最大 , 由此也带来了荔枝音频娱乐收入的提升 。
从2018年开始 , 荔枝就不满足于只做电台 。 七麦数据显示 , 从2018年起 , 荔枝陆续上线了声音交友产品吱呀、在线语音聊天产品PP约玩、同城恋爱相亲交友产品欢聊 , 12月11日 , 荔枝再次上线了一款语音交友产品糖聊 。
荔枝的多款产品试水 , 都是想以声音作为核心 , 向语音娱乐和语音交友扩散 。 就盈利模式来看 , 语音娱乐和语音交友比音频付费要更为方便 , 同时也更能让其“出圈” , 不过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这门生意基本上就跟电台无关 。
实际上不直接通过核心业务线赚钱在数字音乐方面已有先例 。 腾讯音乐2020年Q3季度财报显示 , 该季度总营收为75.8亿元 , 其中 , 来自于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为52.5亿元 。 K歌和直播成了腾讯音乐的主要盈利点 。
谁能笑到最后 , 谁才是赢家 。 荔枝、喜马拉雅、蜻蜓们确实刷掉了其他没跟上节奏的同行 , 不过 , 当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向在线音频行业渗透 , 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
【智能|手机电台变味了,在线音频变成语音娱乐、语音交友】知识付费推动了在线音频的第二次爆发 , 在线音频却也因为知识付费的“退潮”而沉寂下去 。 “耳朵经济”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 只不过当它成为一门生意的时候 , 却很难跟视频、图文一样快起来 , 而资本市场更喜欢快速有效的故事 , 在线音频仍需求变 。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手机|一加10 Pro宣传视频曝光:将于1月11日14点发布
- 手机|黑莓宣布 1 月 4 日起将终止 BlackBerry OS 设备服务支持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智能化|龙净环保:智能型物料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