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双减”150天:“告别”的不仅仅是好未来( 二 )


教育行业分析师秋林表示,目前,整个教育行业资本化的路基本被切断,投资人的压力非常大,他们需要推翻之前的投资逻辑,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多鲸资本创始合伙人姚玉飞告诉燃财经,当下的教培机构,尤其是K12领域,已经不是“能否有新增长”,更多的玩家都在考虑怎么退场,没有退场的玩家,面临的是生存问题 。
长期关注教育行业的许亮山认为,虽然政策落地后,行业受到了强冲击,其中特别是业内大公司,二级市场的表现不容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培机构已经失去生机,一些大公司相对其他中小型公司有着资金上的优势,还有转型的机会与可能 。“目前还有机会留在牌桌的企业,虽然舍弃了‘学科培训’这只现金牛,但还是拥有找到新出路的机会 。”
还在岗的教培人
“还没想好接下来换哪行 。”
在广州一家培训机构从事小学学科辅导工作的阿华,现在每天还过着朝九晚九的工作,备课、面对学生、应对家长……容不得她有一丝休息时间 。即便在晚上九点下班后,微信也时不时会收到家长和领导的短信,唯有全部应付完所有信息躺床上时,阿华才有时间想自己的职业生涯该往哪里走 。
“这个秋季课程应该也是最后一个课程 。”阿华告诉燃财经,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所在机构就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课程的上课时间做了调整,原有周末课程调整到周一至周五 。此外,机构还在周末提供了托管服务,素质教育类课程也在逐步开发 。但在明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业务就该全面终止了 。
在过去几个月时间里,阿华所在的机构已经有不少同事离职,但阿华想着与这群一直带着的学生还有很浓的感情,计划带完最后这几个月再考虑离职的事 。“离职是肯定会离职的,公司现在重心放在素质教育上,但这不是我擅长的领域,离职是最好的打算 。”
“双减”政策之前,教培行业就进行着大范围裁员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培行业屡屡见诸报端的“违规通报”、“处以罚款”、“大举裁员”、“业务调整”等一系列消息浮出水面,让外界对这个行业的状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
10月25日,教育部发布“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上海市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北京线下学科类无证机构压减率达98%,原有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也达60% 。
对于某头部K12线上公司还在职的城市项目负责人孔朗来说,从业人员减少更直观表现在过去几个月时间里他亲眼目睹的众多同事被裁员 。据孔朗描述,许多同事因公司没有提供转岗机会而被“经济性裁员”,离开公司前每人获得了法定的“N+1”赔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