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秋|“作为芯片从业者,不希望被人卡脖子”

李广军
在2020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展区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 , 来了两位老人 。
这是两位老工程师 。 原来 , 早在开展前 , 两位老者的电话就打到了启泰传感 。 其中一位工程师吴老说 , 上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相关领域研究 , 听说启泰实现了量产 , 一定坚持要来现场看看展品 。 听说早先国内一粒芯片要过万元 , 如今通过流水线生产后市场价格不到200元 , 吴老先是说什么都不相信 , 尔后对新一代科研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
时隔多日 , 讲起这个故事 , 启泰传感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国秋依然十分激动 。 他说:“从数学教授到公司董事长 , 我这些年所思所做的 , 就是带领团队 , 让湖南在传感产业拥有更多话语权 。 ”

王国秋|“作为芯片从业者,不希望被人卡脖子”
文章图片

人物故事
长沙成功下线首批国产金属基压敏芯片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 , 近年来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 近5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
但遗憾的是 , 由于国内芯片技术起步晚 , 因此传感器敏感芯片的市场几乎被外国企业所垄断 , 这也导致国内厂商每年为采购芯片都要付出大量资金 。 不过 , 也有很多企业成功打破垄断 , 在传感器芯片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 , 启泰传感便是其中之一 。
在启泰传感一楼的辅助设施间均实现无人值守 , 二楼2000平方米的“超净车间”也仅有几名工程师在监测数据 。 该生产线有40多个生产环节 , 绝大部分流程都是自动化 。
据了解 , 启泰传感的生产线 , 是一条高起点的微机械微电子系统产线 , 从材料、设备、工艺技术、制程、测试到封装 , 都可以自主完成 , 避免了对国外技术、企业或者设备及材料的依赖 。
如今 , 启泰传感的技术100%自主研发 , 工艺100%自主研发 , 光刻机等核心设备与国内厂家联合研制 , 基材、靶材和光刻胶等辅材均是与国内厂家联合研发 。 启泰传感几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
是的 , 启泰传感在传感器业界大名鼎鼎——其科研团队攻克了异质膜成膜关键技术 , 研发了全套生产工艺 , 定制了90%的生产设备 , 建立了唯一一条工厂化规模生产的金属基压敏芯片生产线 , 在产业化层面完全实行了国产替代 。 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工业、智慧城市等领域 。 而这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高科技企业 , 目前所有员工加起来不到70人 。
作为亲自经历并见证了长沙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企业家 , 启泰传感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国秋和他的团队始终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
1963年出生的王国秋是湖南岳阳人 , 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988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系 , 获工学硕士学位 , 是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同时又是一位致力于将高端芯片产业化的企业家 。 从2006年创办启泰传感 , 到2019年建成我国唯一一条金属基压敏芯片量产线 , 他用十多年的苦心钻研 , 首次实现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传感器芯片大规模产业化 , 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价格较进口产品也有一定的优势 , 填补了国内生产线空白 , 打破国外对我国高端压力传感器金属基芯片技术的封锁 。
王国秋是“中国芯”的较早研制者 , 主持过4项国家级集成电路项目 。 2006年 , 王国秋研究重心转向应用广泛的压敏芯片 , 并决定走产业化道路 。 但是 , 压敏芯片的研制难度远超王国秋的预料 。 王国秋的实验数不胜数 , “纽扣式”基底材料一箩筐一箩筐地被烧坏 。
【王国秋|“作为芯片从业者,不希望被人卡脖子”】买材料、买设备、做实验 , 王国秋个人投资的200万元很快就没了 , 还欠下了一堆债 , 甚至过年的时候都有人上门讨债 。 庆幸的是 , 2016年 , 经过整整10年的技术攻关 , 金属基压敏芯片关键技术的“堡垒”被攻克 。 到了2019年 , 启泰传感最终打破欧美日企业核心技术垄断 , 在长沙成功下线首批国产金属基压敏芯片 , 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交通轨道汽车以及工程机械等领域 。
面对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 启泰传感正谋划进行产能扩张 , 并瞄准上市目标加速发展 , 公司的B轮融资也已经开始 。
产业发展
达产后年产压敏芯片3000万颗
湖南启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 , 于2015年11月入驻浏阳经开区(高新区) , 并变更成立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 启泰传感物联网产业园于2016年启动建设 , 占地100亩 , 总投资10亿元 。
“作为芯片从业者 , 不希望在任何环节被任何人卡脖子 。 我们在国内是唯一的一条工厂化金属基底压敏芯片生产线 , 希望在未来的3到5年以内 , 启泰公司在国际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 改变中国传感器产业不大也不强的面貌 。 ”王国秋说 , “2025年 , 希望我国产业智能化水平能够全球领先 , 而我们的‘中国芯’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 ”
目前 , 启泰传感正在规划专为汽车产业研发的第二条金属基压敏芯片生产线 , 生产线达产后 , 将年产压敏芯片3000万颗 , 生产水平达到工业4.0的标准 。
高端对话
力争成为中国智能化领域一张亮丽名片
问:谈一谈您这些年来研发制造传感器芯片的酸甜苦辣吧 。
王国秋:我在2000年的时候创立了一家数字技术公司 。 2003年 , 公司研制出我国第一片具有完全原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解码芯片 , 为解决当时DVD解码芯片进口的高昂专利费作出了贡献 。
2006年 , 我瞄准了工业应用领域的金属基压敏芯片 , 投资200万元成立了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
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数不胜数 。 比如说 , 大多数芯片都是基于硅来做电路 , 但是我们研发的压敏芯片是基于金属基底来做电路 , 成熟的硅工艺就无法在这个芯片上应用了 , 导致在做这种芯片的时候 , 从材料、设备、设计、制程、测试、封装 , 这一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事情都要公司从头摸索 。 从2006年开始做这种纽扣式压敏芯片 , 整整15年 , 做废的材料都是以箩筐计 , 具体有多少箩筐 , 我都记不清楚了 。
最艰难的时候 , 一百次想过要放弃 , 但是过两天又捡起来了 。 因为实在是割舍不下 , 这辈子似乎已经注定了与这小小芯片有着难解的情缘了 。
问:公司的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 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
王国秋:公司自主研发的液压传感器装配线目前已经开始量产 , 有望完全解决长沙乃至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液压传感器配套需求 。 因为我们计算过 , 湖南工程机械液压传感器的年需求为60万支 , 公司的流水线设备达产后年产能200万支 , 完全可以实现本地配套 。
确实 , 虽然一方面我们经常呼唤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 但是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出来以后 , 国内的使用者对这些核心技术还是不太认可 。 如何让市场更快地接受这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 是我和团队一直在不断摸索的 。
同时 , 也要感谢各级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 , 工信部门和相关产业链办公室还主动上门服务 , 开展企业在人才需求、上下游企业配套、发展困境等方面的摸底调查 , 引导上下游企业对接 , 引导主机配件厂相互同步发展 , 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
现在 , 启泰提出的口号是:提质竞争——在质量更好的前提下 , 价格还做到更优 。 让消费者自觉地、从内心真正接受这些产品 , 这样的产业才算成功了 。
我制定了公司的发展蓝图 , 第一步把压敏芯片做精 , 实现提质发展;第二步争取2023年前后在科创板上市 , 同时把传感器的品种范围扩充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 , 力争成为中国智能化领域一张亮丽的名片 。
手记
小小碳基材料撬起巨大产业
小小的碳基材料 , 撬起一个个巨大的产业 。
近年来 , 长沙以前瞻性战略眼光 , 聚合相关资源 , 统筹布局碳基材料产业链工作 , 在新一代半导体、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高端石墨及石墨烯等领域持续发力 , 打造了一批标杆企业、重点项目 , 初步形成了“4区+3链”的发展思路和格局 。
其中“4区”是指浏阳经开区(高新区)碳基材料核心示范区、长沙高新区碳基材料持续发展示范区、宁乡碳基材料转型升级示范区、望城经开区新一代半导体应用与智造示范区 。 “3链”是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高端石墨及石墨烯前沿材料等三个重点细分领域 , 并分别聚集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动能强、上市趋势好的优质企业 。
而湖南也正在集中资源要素支持碳基材料产业迅速发展 。 如今 , 湖南省碳基材料产业链已经形成规模 , 部分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 目前 , 湖南拥有20多个碳基材料领域创新平台 , 产品不断填补国内空白 , 广泛应用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 沥青基碳纤维、石墨材料、碳化硅纤维、碳/碳复合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的研究 , 居国内领先地位 。 2019年全省碳基材料产业链完成总产值280亿元 , 2020年预计完成产值308亿元 , 增速约10%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