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科幻电影,凑热闹不如打基础

2019年被称为“国产科幻片元年” 。 但自《流浪地球》后 , 科幻电影并无新的佳作 。
今年8月 , 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 , 被称为“科幻十条” , 大力助推科幻电影发展 。 “科幻热”的背后 , 是市场的供需矛盾 , 也是专业人才的极度紧缺 。 面对科幻片 , 华语电影人应该如何努力呢?
王红卫
资深电影监制、编剧、策划 。 1991年至1995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 。 1996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 1999年至2007年分别赴德国、美国访学 。 2006年至2012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主任 。
参与策划和编剧的主要作品有电影《疯狂的石头》《无人区》《心迷宫》《暴裂无声》《被光抓走的人》《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 。
这是王红卫第二年参加蓝星球科幻电影周 。 国内以科幻为主题的电影节展本就不多 , 而每一次几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
论坛上 , 主持人让“金牌策划”王红卫聊聊 , 近期科幻项目观后感究竟如何 。 他调侃道:“科幻太热了 , 项目特别多 , 评审都不够用 , 似乎总是我们这几人 , 脸都看腻了 。 ”
观众爆发出笑声 , 继而又短暂的沉默 。
【中国科协|科幻电影,凑热闹不如打基础】干完评审的活儿 , 还没来得及参加颁奖礼 , 王红卫就急匆匆赶高铁回北京 , 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 。
傍晚 , 途经南京牛首山下的星巴克时 , 他特意要了一杯拿铁咖啡 , “醒一下脑” , 立即埋头于手机上的工作 。 这样的忙碌状态估计还要持续很久 , 只有春节可休息几天 。
疫情并没有浇灭人们对科幻的热情 。 作为《流浪地球》的策划、编剧 , 这一年 , 王红卫收到了许多科幻剧本 。 但是 , “大多质量堪忧” 。
以科幻电影的眼光看 , 它们没有达到科幻的基准线 。 如果不以科幻 , 仅以普通类型电影的眼光看 , 好像一夜回到15年前 。
那是2005年 , 中国的电影市场刚刚起步 , 观众再次走进电影院 , 所有人欣喜不已 。
在大学导演系教书的王红卫忽然发现 , 自己再也无法享受闲暇时光了 。 伴随中国电影市场的兴起 , 他开始变得忙碌 。 一大堆剧本和项目送到他的手上 。 彼时 , 他的观感是一些项目并非能否赚钱的问题 , 而是连基本的剧作常识都没有 。
经过15年的发展 , 电影项目的常识性错误越来越少 。 直到这两年 , 忽然热起来的科幻电影 , 又让他仿佛回到15年前 。
一切 , 让人喜忧参半 。
科幻片绝不只有太空、人工智能等几个既有类型
解放周末:这是您第二次参加蓝星球科幻电影周 , 创投项目的质量比一年前有所进步吗?
王红卫:比起我之前看到的剧本 , 以及平时接触的社会项目 , 确实有一些进步 。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些人还愿意继续“掺和”科幻电影这件事的一个原因吧 。
解放周末:但您也指出 , 其中有一些犯常识性错误的剧本 。 这些剧本是出自没有经验的“外行” , 还是说 , 职业编剧可以驾驭其他类型的电影 , 但科幻就不行了?
王红卫:前者居多 , 主要是大量外行涌入 。 也因为去年《流浪地球》太火 , 让许多人注意到科幻这个类型 , 形成了巨大的话题量和影响力 。 有些人认为科幻是风投 , 是机会 。
也有一些人原本是科幻爱好者 , 此前没有与影视相关的从业经验 , 可能只是写写小说、看看电影 。 忽然之间 , 感觉自己爱好的东西大银幕上正在流行 , 那不如转行写电影剧本试试 。
相对而言 , 职业编剧写科幻的是最少的 , 他们或许不会犯剧作上的常识性错误 , 但是科幻内核不足 , 大多只是披了件科幻的外衣而已 。
这3类人 , 比例大概4:4:2 。
解放周末:这次的创投项目中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 。 比如 , 有一个故事内核是从单车坟场延展开来的 。 有一个项目 , 用对外太空的向往 , 勾连起青春怀旧与中年危机 。
王红卫:总体来说 , 可以用“多元化”来形容 。 这次我们看到的项目 , 并非全是硬科幻 , 一部分人正试图拓展科幻题材的边界 , 用不规范的界定来说 , 有“心理科幻”“数学科幻”“语言科幻”等 , 林林总总 。
科幻片绝不只有太空、人工智能等几个既有类型 。 我非常鼓励中国电影从本土社会文化出发 , 进行科幻尝试 。 中国科幻热掀起之后 , 应该有更大的空间 , 给年轻人尝试更多的新东西 。
解放周末:但社会舆论似乎更关注“硬科幻” 。 有人认为 , 能拍出成功的硬科幻电影 , 意味着我们的科技、文化、工业体系达到一定的综合水平 。 更多寓意和期待 , 其实是在电影之外 。
王红卫:就硬科幻题材来说 , 我们目前的人才储备、工业储备是严重不足的 , 支持不了几部 。 可能还找不出《流浪地球》以外的第二个比较成熟的团队 。
再者 , 我不喜欢用“弯道超车”这样的词去灌鸡汤、画大饼 。 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观众 , 大家都在迎接一个科幻电影时代的到来 , 只要适合这一代年轻电影人的创新 , 都值得鼓励 。
多做几部成功的电影 , 比说一万句话管用
解放周末:近两年 , 谈到科幻电影 , 谈论技术的内容多了起来 , 比如“虚拟棚拍”“后期前置”等 。 是因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刺激到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成长?
王红卫:工业体系涉及意识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管理层面等多个方面 。 一般来说 , 科幻类型片对工业体系的刺激比较大 。 这是因为一部科幻大片涉及非常复杂的流程、分工与团队合作 , 不可能靠导演一人之力去完成 。
《流浪地球》是在剧本走到一半时 , 概念设计、特效创作等就已经介入 。 如果剧本全走完 , 再一步步来 , 估计到现在还没上映呢 。 它的成功 , 让大家开始意识到电影有工业属性 , 大制作类型片需要按照科学的方式工作 , 制作流程渐渐被业内重视 。 这是影片带给电影工业体系的良好促进 。
比如 , 我国的特效公司MOREVFX , 在《流浪地球》之前已经制作过大量电影特效 。 但是前面那么多部加起来 , 都不如一部《流浪地球》出名 , 公司因此快速被人熟知 。 大家终于不再小瞧中国特效工业 , 也意识到特效不再是“打补丁”的活儿 。
解放周末:听说郭帆团队、宁浩团队的核心人才 , 在电影完成之后都散落在中国各大类型电影的创作中 。
王红卫:这些个体就像种子 。
工业体系怎么建立?撇开钱不谈 , 它不可能靠政府制定出来 , 不可能靠专家呼吁出来 , 不可能靠学者设计出来 。 第一 , 需要整个行业具有工业意识 。 第二 , 需要有能力的人 , 踏踏实实在各个岗位做事 , 系统才会逐步生长起来 。
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 等待种子发芽 。 这些人的散落 , 最终会对电影工业系统的成长和完善起到关键作用 。
解放周末:也有人总结 , 好莱坞电影是制片人中心制 , 而我们是导演中心制 。 对科幻电影而言 , 哪一种制度更好?
王红卫: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 。
卢卡斯是好莱坞现代科幻电影产业奠基人 , 他开创性地执导了一部科幻作品 , 但此后就转做出品人 。 他既是导演中心制 , 也是制片人中心制 。 我曾经和郭帆开玩笑说 , 你不如接下来也做卢卡斯 。
当一部电影具有开创性时 , 主创团队往往身兼多职 , 出现导演、制片合二为一 。 而当行业的门被推开后 , 主流科幻电影可能还是朝制片人中心制发展更好 。 因为科幻电影需要的工业体量太大 , 导演以个人之力难以完成 , 需要制片人在其中各个环节进行流程把关、策划、协调资源等 。
目前 , 我们行业内并没有多少在好莱坞有过长期经验再回国的人才 。 前几年可能有 , 这批人水土不服走了 。 现在生存、活跃的人才 , 都是自己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
有些人喜欢一窝蜂、赶潮流 , 追求“宏大叙事” , 但做比说更重要 。 如何打造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体系 , 多做几部成功的电影 , 比说一万句话管用 。 做多了 , 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 才谈得上进一步发展和研究 。
解放周末:怎样才算“成功的电影”?
王红卫:我自己认为做出的是一个好作品 , 不是来自别人的评价 , 也不是来自票房的表现 。 我不太在意外界的声音 。 如果一部好作品 , 还能票房大卖 , 那就是饭后甜点 。 但是否吃饱了 , 首先取决于自己的感觉 。
《流浪地球》最后看到成片的那刻 , 我心里觉得差不多行 。 即使最后没有大卖 , 我对我们这个团队也是满意的 。
解放周末:类似的项目还想继续挑战下去吗?
王红卫:肯定想 。 喜欢玩的人 , 一定会喜欢新的东西 , 想打破纪录 , 追求新的刺激 。
“青葱计划”的初衷 , 就是为了帮助这批“野生”苗子
解放周末:电影产业归根结底还是人才问题、教育问题 。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师 , 您会把近几年科幻电影的发展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吗?
王红卫:基本上我参与过的片子 , 上课时只字不提 。
解放周末:为什么?
王红卫:我是老师 , 不是作为业内人士去学校分享实践经验的 。
我个人认为 , 每一部片子的成功经验都是个案 , 都只是这部片子的成功 。 艺术创作领域不存在可复制性 , 一件事归一件事 。 老师教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东西 , 是“基本真理” , 是特别基础的东西 , 不应该是个案 。
解放周末: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为行业所用怎么办?
王红卫:毕业和真正开始做导演 , 中间必然隔着很多年 。 这很多年需要自己磨炼 。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 。 老师教你基础的意识和手艺 , 毕业后你能做什么 , 在行业内承担什么角色 , 需要凭你自己继续成长 。
解放周末:这个时代的学生与20世纪90年代怀揣电影梦的学生有没有什么不同?
王红卫:有变化 ,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更现实点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上电影学院的机会非常难得 , 录取率很低 , 大家特别珍惜 , 愿意克服各种困难 , 付出努力 。 可以说 , 入行成功率更高些 。
现在有些孩子文化成绩上不了一本院校 , 估摸着能上中戏、北影也挺风光 , 就报了电影学院 , 说起来似乎不比一本院校差 。 这部分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喜欢艺术 , 而是带有功利性、权宜性的考量 。 当然 , 有梦想的孩子也有 。
我经历了“70后”“80后”“90后”“00后”四代学生 , 整体感觉是 , 就创作天分、克服困难的毅力等而言 , 代与代之间确实有差距 。 这是时代的不同吧 。
解放周末:您同时也担任了扶持中国青年电影导演的“青葱计划”理事长 。 对培育优秀的苗子 , 您似乎还是有一份热情的?
王红卫:10年来 , 我参与社会活动、创作活动时 , 确实发现了不少“野生”苗子 。
他们当中 , 有些人可能高中都没毕业 , 有些人的专业不是电影艺术 , 有些人是拍婚庆出身的 , 大多没有受过顶级专业院校的训练 , 但是他们的天分、热情、意志力 , 可能整体优于院校的学生 。 他们只能来蹭我们导演系的对外公开课 , 但这些“蹭课生”的表现往往很精彩 。 说实话 , 我更愿意帮助这些“野生”苗子 。
另一方面 , 技术门槛日益降低 , 电影产业也需要更多人才 。 供需矛盾下 , “野生”苗子的机会增加 , 更容易被我们看到 。 “青葱计划”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他们 。
解放周末:您判断某个导演或主创能否成才 , 或者某个电影项目能否成功 , 有标准或规律可循吗?
王红卫:靠直觉 , 直觉其实应该是模糊化的经验吧 。 所谓的标准或规律 , 我如果想“白呼”很多词也行 , 可一旦落到字面上 , 又总觉得有偏差 。 艺术领域的事 , 很难用定量描绘、用语言表达 。 经验和直觉很重要 。
科幻电影是人类对整个宇宙的造梦 , 对世界万物想象力的释放
解放周末:最近您是有意将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科幻电影上来吗?
王红卫:我没那么深谋远虑 , 就是碰到啥事做啥事 。
科幻在电影中只是一个类型 , 但它已受到得天独厚的优待了 。 这几年 , 有科幻电影节、电影周、电影论坛 , 几个月前 , 国家还提出“科幻十条” , 大力扶持 。 但目前还没有主流的比如悬疑电影节、动作电影节等等 。 这是科幻电影的幸运 。
解放周末: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 从小耳濡目染 , 有机会看到全球各类科幻作品 , 在此熏陶下 , 对科幻亲切熟悉 , 建立了一套审美理念和观影标准 。 您作为“65后” , 怎么会对科幻题材感兴趣?
王红卫:得益于家里的藏书 , 上小学之前 , 姐姐有一套凡尔纳的小说 , 包括《海底两万里》等 , 还有一些科普书 , 是我的科幻启蒙 。 所以算是少数从小就接触过科幻的“老头儿” 。
改革开放之后 , 中国掀起过第一拨科幻片的高潮 , 比如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 。 现在很火的美国科幻剧集《西部世界》 , 改编自1973年的《西部世界》及1976年的续集《未来世界》 。 而20世纪80年代 , 《未来世界》作为优秀译制片 , 曾被引进放映 。 我小时候有幸在电影院看过 , 留下深刻印象 。 包括后来的《星球大战》系列等 ,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 , 这拨热度就过去了 。 随着长大 , 科幻这件事情就被渐渐遗忘了 。 如今 , 中国商业电影崛起后 , 科幻大片出现了可能性 , 小时候埋下的种子苏醒了 。
解放周末:所以您曾说 , 中国未来的科幻大片创作者一定是“80后”及以后的年轻人 。
王红卫:对 , 必须是从小看科幻长大的一代人 。 科幻作品往往是基于少年时期的喜爱 , 长大后才更能做出一番成就 。 美国和欧洲的一代科幻大师基本都遵循这条规律 。 好莱坞第一拨科幻高峰始于20世纪50年代 , 后来所有的科幻概念 , 基本都可以从这批作品中找到母题 。 全球现在的知名科幻片导演 , 当时正是青少年时期 , 可以看出其中的某种代际规律 。
在中国 , 生于1980年以前的人 , 如果没有从小的际遇和熏陶 , 很难拍出科幻的艺术感觉 。 当然可能会有个例 。 但整体而言 , 未来的中国科幻导演 , 诞生自“80后”及更为年轻的一代人中 。
解放周末:目前 , 影视界“80后”导演已经崭露头角了吧?
王红卫:已经是中流砥柱 , 但是拍科幻片的不多 。 可能不光是导演的原因 , 主要还是好的剧本和项目比较稀缺 。
解放周末:当下的网络小说给影视界提供了诸多剧本雏形 。 科幻片有没有想过从中大浪淘沙?
王红卫:全世界的科幻电影都有一个创作规律:原创较多 , 改编较少 。 一般而言 , 现实题材、个人传记、社会题材等从小说改编而来的案例较多 。 而非现实类题材电影 , 原创剧本更多 。 从规律上讲 , 科幻还是需要原创 。
解放周末:有了科幻的观影人群 , 才有科幻片的持续发展 。 近年来 , 年轻人对幻想题材的接受度和兴趣变大了 。 类型片的兴衰背后是否也和社会发展、时代背景有所关联?
王红卫: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到古今中外 , 就会发现 , 中国古代的志怪传奇、诗词歌赋 , 大多是寄托浪漫幻想的 。 再看西方 , 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 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 , 文学、艺术的创作中 , 虚构幻想的比例或许更高一些 。
解放周末:有人说 , 这是人类基因里的天性 。
王红卫:能想象不存在的事物 , 能描绘未曾见过的东西 , 大脑的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 , 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 无来由的想象力 , 是人类这个物种特有的天赋 , 不应该被压抑 。 而电影的魔力就是把大脑凭空想象的世界 , 最大化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
科幻电影是人类对整个宇宙的造梦 , 对世界万物想象力的释放 , 因此能得到更宏大的、生命意义上的共鸣 。 从各个层面来说 , 想象力无远弗届 , 我们的未来就有多种可能 。
作者:采访人员 龚丹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