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科学苍穹中怎样的“新星”在闪耀

【探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三问青年科技人才①】
编者按
在科学研究领域 , 青年阶段是珍贵的“黄金期” 。 此时 , 创新的源泉在奔涌 , 思想的光芒在跃动 , 对探索未知踌躇满志 。 如果说科研领域是一片苍穹 , 那么青年科技人才就是闪耀其中的点点繁星 。 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 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 ,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
青年科技人才是怎样一个群体?其成长存在哪些瓶颈 , 内心又有何种诉求?如何帮助青年科技人才稳健成长、释放潜能?我们就此再推“三问” , 为其更好地“挑大梁、当主角”探索路径 。
【深度调查】
又是一个清冷的深夜 。 杨超还在书桌前思索一个久攻不破的算法难题 。 突然 , 一朵火花点亮了思路 , 一切豁然开朗起来 , 长久的孤独感随之化为极大的满足感 。
今年42岁的杨超已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 在大规模并行计算学科领域摘得累累硕果 。
今天 , 很多像杨超一样的青年在新时代的科学赛道上脱颖而出 , 为我国科技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世纪跨越担起重任 , 成为中流砥柱 。
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如何以炽烈的热情点亮科学的苍穹?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冉冉升起的“科学新星” 。
1.他们是谁
几年前 , 杨超曾带领团队负责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HPCG基准测试程序的优化工作 。 起初 , 经费缺乏等难题接踵而来 , 但他还是认准了:技术创新 , 事关重大 , 值得做 。 于是 , 建起团队、如期开工 。 其间 , 新算法不断涌现 , 新突破接踵而来 。 最终 ,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HPCG基准测试位居世界第一 , 性能超过国外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 。 当登临山巅、回望来路时 , 他更懂得了抉择的重要 。 那一年 , 杨超35岁 。
锄头、铲子、密封袋……这是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黄惠川做科研的“标配” 。 自从跟着导师朱有勇教授在云南澜沧县开启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以来 , 他习惯了“漫山遍野找林子 , 蹲在半坡看土质 , 坐在老乡炕头上讲技术” 。 几年后 , 一项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率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 , 并成为标准在实践中推广开去 。 “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让老百姓富了口袋 ,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充满干劲 。 那一年 , 黄惠川34岁 。
研究微分几何 , 常是“一个人思维的独舞” 。 数字、符号、公式 , 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 , 组合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曲调 。 “大部分时间都在伏案演算、苦苦思索 , 只有极少的瞬间才可能灵感闪现 。 ”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彦文娇沉浸其中 , 让才智的“蓓蕾”一朵一朵绽放:她与导师唐梓洲合作 , 攻克了等参情形的丘成桐第一特征值猜想难题 , 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几何杂志上 。 至今 , 这仍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那一年 , 彦文娇28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