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科学苍穹中怎样的“新星”在闪耀( 三 )


刚回国时 , 不少人带着工程项目来找陈焱 , 可她说:“没有基础理论就没有创新源头 , 与其和人雷同 , 不如继续深耕、保持特色 。 ”2015年 , 陈焱以全新的理论模型破解了厚板折纸难题 , 成果在《科学》杂志刊发 。 今天 , 她时常会把最优秀的学生“劝”到基础理论学习中来 , 力争为源头创新引来更多“活水” 。
回想起本源悟源超导6比特量子计算机正式发布的场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很是激动 。 4个月 , 50人 , 用“7×12”(每周7个工作日 , 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工作方式 , 他和同事们完成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云平台的搭建 。
为了共同目标 , 一群来自物理、计算机、微电子、网络安全等不同学科的人相互协作 , 如绳子般拧在一起 , 推动了首个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云平台系统成功上线 。 最忙的时候 , “大家坐在电脑前动也不动 , ‘见见太阳’都成了奢望” 。
漫漫科研路 , 挫折时常有 。 如何逆势而行?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献自有心得——“遇到不顺很正常 , 突破后 , 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 ”
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 , 中距离无线充电最远传输距离可达2米 , 他的目标是冲破5米 , 达到10米 。 可一段时间后 , 实验就遇到了“拦路虎” , 似乎已到传输距离的极限 。 他和团队从电路、磁场、能量、材料等角度做了大量分析对比 , 却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
几天后 , 又一次实验 。 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线圈突然打火 , 冒出了5厘米高的离子焰 。 他们赶忙检查 , 发现是量程调大了 。 这个看似失误的操作 , 让张献发现无线电能传输的功率提升了 , 并且完全加载到了线圈上 。 解决打火问题后 , 重新试验 , 结果证明 , 传输效果比之前上了两个台阶 。 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
“学术真是件令人‘上瘾’的事”“科研就像‘挖矿’ , 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 , 哪怕周期长点 , 迟早有结果”……更多心声汇成一支青春之歌 , 向着光明飞去 。
3.怎样培养更多的“他们”
第一次跟朱有勇教授去澜沧县深山里做研究 , 黄惠川发现他带了一把锄头 , 心里不免有些好奇 , 院士还要亲自下地?没想到 , 一下车 , 导师就拎起了锄头 , 刨地、蹲下 , 捧起一抔土闻了闻 , 如获至宝地装进袋子里背回了实验室 。 这一幕令黄惠川印象很深 。 日后的科研中 , 他把这个习惯继承了下来 。
张献曾为一组数据犯过愁:三次相同实验 , 三个不同结果 。 导师杨庆新教授得知后 , 叫上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干到了凌晨 , “第二天他还有很多校务、会议要处理” 。 导师的指导让张献茅塞顿开 , 改进数据后 , 一个新的结论得到证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