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专家解读“卡脖子”之困,国产软硬件怎么破?

【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赵觉珵 张阳】编者按:如何破解“缺芯少魂”困局是中国信息产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 2020年 , 美国不断通过针对中国科技公司的“限芯令” , 把众多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等手段 , 试图卡住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咽喉 。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 , 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发展状况备受瞩目 。 在充满挑战的2020年即将结束之时 , 《环球时报》采访人员专访多位国内软硬件厂商负责人 , 请他们深入剖析目前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信创产业)的发展现状 , 并展望相关产业未来如何破局 。
如何从“可用”变为“好用”
尽管国产操作系统近年来发展迅速 , 但它们的成长依然鲜为普通用户所感知 。 目前 , 国产操作系统大多基于LINUX开源内核开发 , 较为出名的有统信UOS、麒麟、Deepin等 。 由于此前这些操作系统虽能满足日常上网办公的需求 , 但对常用或专业软件支持度不足 , 大多限于党政机关使用 , 进一步开拓市场依然面临瓶颈 。
据《环球时报》了解 ,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 在“2020统信UOS生态大会”上 , 工信部巡视员王少朋表示 , 目前中国自主信息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 自研操作系统通过不断迭代优化 , 稳定性和易用性大幅提升 , 配套应用生态日渐成熟 , 已能够满足日常办公需求 。
统信软件总经理刘闻欢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时坦言 , 他在2008年开始投身操作系统开发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 , 但近年来 , 中国国产操作系统产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 产品也开始更加成熟 。 统信软件推出的操作系统UOS已陆续发布行业版、个人版、专业版、企业版等6个版本 。 目前 , 不少主流输入法、浏览器、办公软件、安全软件等均已实现与该系统的适配 。
如果说操作系统是信创产业生态的重要载体 , 那么CPU就是支撑操作系统的基石 , 两者的发展路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芯中科副总裁张戈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从2010年成立公司至今 , 龙芯已可以满足我国党政、能源、金融、教育等关键行业的信息化需求 , “龙芯已经经过了可用的阶段 , 正在向好用迈进” 。
据张戈透露 , 龙芯新一代CPU已于今年流片成功 , 各项指标符合预期 , 计划明年正式发布 。 张戈说 , 新一代CPU不仅产品性能大幅度提升 , 在围绕指令集的自主创新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
提到备受关注的“缺芯”问题 , 张戈表示 , 龙芯确实也面临与华为类似的生产和材料工艺的问题 , 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短板 , “但龙芯的特点就是希望通过内生的设计能力 , 而不是仅靠工艺来解决性能问题” 。 张戈说 , 龙芯也考虑在CPU生产、封装、测试等环节加强自主化能力 。
如何加速生态构建
据《环球时报》采访人员了解 , 为了使我国信息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 在日前举行的“2020统信UOS生态大会”上 , 统信、华为云、龙芯中科、金山办公、中科曙光等约200家企业共同成立“同心生态联盟” , 这也再一次印证 , 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国内软硬件厂商相互融合 , 形成合力 , 而非各自为战 。
张戈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生态代表的是一个产业体系 , 中国信创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体系的更换 , 而不只是某个产品本身的更换 , 这也意味着产业上下游之间需要进行深度协同 。 为推动生态构建 , 龙芯中科今年发起了龙芯生态适配服务产业联盟 , 统信也在全国先后成立了3个通用软硬件适配中心 , 联合数千家技术商业和战略合作伙伴打造生态系统 。
软硬件厂商纷纷加强在适配上的投入 , 推动生态建设 , 也是信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 刘闻欢表示 , 在2019年之前 , 信创产业大多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 , 研发力量分散 , 服务力量不足 , 产品呈现碎片化 。 如今 , 虽然企业数量减少 , 但规模变大了 , 技术路线也逐步统一 。
“信创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 产业相对来说依然比较分散 , 不同厂商在整个产业生态中分工定位还未完全明确” , 福昕鲲鹏副总裁张宏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该公司以PDF和OFD(开放版式文档)产品为国内用户所熟知 。 张宏表示 , 这种分散的状态让软件企业在适配工作中投入巨大 , 同一类型产品中有不同厂家存在 , 加重了企业适应多种生态的负担 。 “在技术标准上 , 国产软硬件厂商还需要更多开放和融合 , 逐渐形成统一化标准 , 才有利于生态内的所有厂商更好地融入 。 ”
仍需在市场考验中不断成长
多位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目前国产操作系统在国内的整体市场份额或许还达不到3% , 但有望在一个“引爆点”后实现快速发展 。
刘闻欢以苹果公司的MAC OS为例称 , 最初这一操作系统的生态并不完善 , 甚至不少用户在苹果电脑上安装Windows系统使用 。 “根据我的观察 , 大概当MAC OS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4%-5%后 , 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 很多软件厂商都主动把自身产品迁移到MAC OS上” 。 刘闻欢说 , 对于国产操作系统而言 , 达到5%的市场占有率后可能就会迎来这样一个“引爆点” , 因此那时任何厂商都不会忽视这样的市场规模 。
刘闻欢认为 , 随着国产操作系统的成熟 , 国外的产品也会主动加入这些生态 。 最初 , 国外的打印机厂商不愿支持统信UOS等系统 , 但随着影响力扩大 , 惠普、佳能等厂商已经与统信建立了正式合作 。
“打破已经很完整的生态体系是很难的 , 但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可以‘破局’的位置上” , 张戈说 , 随着国产软硬件性能、功能、兼容性的提升 , 以及国内政策的拉动 , 足以推动各家厂商从行业走向外部开放市场的生态 。 刘闻欢也提到 , 过去一两年 , 中国市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 信创行业的市场化机制终于成长起来 , 从仅应用于党政领域扩展到更多行业 , 甚至开始走向普通的消费者市场和企业市场 。 “通过政策助推 , 轮子终于动起来了” , 刘闻欢说 , 相信再经过两到三年的积累 , 或许就不再需要政策的这种推动 , 而是会出现市场的自然选择 。
但刘闻欢与张戈均提到 , 目前国产CPU和操作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最终面向消费者的生态 。 “在这么短的发展时间内 , 市场的力量还不足以成为信创行业的决定因素 , 我们还需要成长期” , 张宏说 。
鸿蒙对中国信息产业意义有多大
由于华为2020遭遇美方打压 , 限制华为使用谷歌的安卓系统 , 华为自主开发的鸿蒙系统的每一步进展都备受瞩目 。 12月16日 , 华为鸿蒙OS 2.0手机应用开发者Beta版发布 。 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当前我们用的系统是Windows、iOS、安卓 , 这些系统的核心知识产权都不在中国 ,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有隐患的 , 所以我们做鸿蒙不只是希望做出一个在市场上拥有非常强竞争力的产品 , 我是希望能够慢慢让中国产业界、学术界认识到 , 咱们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生态底座的可能性 , 大家一起共建这个生态 , 中国是最有希望的 。 ”
王成录表示 , “长久以来 , 我们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大都扎堆在‘上层’应用 , 愿意做底层工具、系统的人反而比较少 。 ”王成录举例子说 , “应用就好像树上的果实 , 系统是果树的根 , 根扎得多深多广决定了未来生态的繁荣程度 , 如今我们的果实都嫁接在别人的根上 , 一旦根不供给营养 , 果实也就无法生长了 。 ”
【生态|专家解读“卡脖子”之困,国产软硬件怎么破?】“中国从事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人大概得有两三千万 , 这比有些国家的人口数都多 , 谷歌、微软做出了很多顶级应用 , 苹果做出了顶级生态 , 我们为什么做不出来世界顶级的产品呢?”“这是因为系统、芯片、编译器、编程语言、编程工具都是美国研发的 , 他们培养储备了相当多的人才 , 如果他们想提升某个领域的软件生产效率 , 只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做修改就能诞生一门新的编程语言 , 而我们的优秀大学生就只能再跟上去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 。 ”王成录说到这些显得非常惋惜 , “中国这么多软件开发人员 , 可是却没有一款中国人自己的(有影响力的)编程语言 。 ”
王成录说 , “鸿蒙OS如果能做成 , 我相信未来IOT的编程语言创新 , 中国一定是最领先的 , 因为我们原创人都在中国 , 我们沉淀下来的是人才、技术、环境” 。
很多国人对鸿蒙系统寄予厚望 , 希望它能够取代安卓和iOS , 但在当前生态系统下 , 鸿蒙很难也无须实现这样的目标 , 鸿蒙瞄准的是未来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 。 据王成录透露 , 手机在鸿蒙系统的生态中依然无比重要 , 因为它的能力最全面 , 性能也最强大 , 不提多设备联动这一特性 , 仅是在手机端 , 它的整体性能和流畅度就已经可以超越iOS 。 只不过在鸿蒙系统生态中手机不再是唯一核心 , 在家庭环境中这个核心可能会是客厅的智慧大屏 。
为了建立起一个广泛使用的鸿蒙系统生态 , 华为将鸿蒙系统源代码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管理 。 “把源代码捐赠给开源基金会就是不想让大家觉得这是华为在主导的事情 , 在开源基金会里 , 华为和所有成员一样 , 只有一票表决权 , 如果某个决策大家都不支持 , 华为也无法推行 。 真的非常希望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能够成功 , 因为这个事情对于中国未来的整个软件行业都非常重要 。 ”王成录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