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银保监会: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树立理性消费观
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
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 , 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 , 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 , 诱导过度消费 。 对此 ,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六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 , 合理使用借贷产品 , 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 , 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
一是信息披露不当 , 存在销售误导风险 。 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 , 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 。 然而 , 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 , 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 , 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 。 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 , 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 , 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 , 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 。 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 。 这种对贷款产品过度营销、过度包装的行为容易诱导无节制消费 , 尤其易对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产生误导 。 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钱后 , 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 , “借贷追星”现象蔓延 。 盲目借贷、盲目消费终会侵害金融消费者自身权益 。
三是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 , 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 。 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 , 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 , 套取客户信息 。 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 , 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 , 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 , 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 , 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
四是无序放贷,导致过度负债 。 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 , 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 , 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 , 进行暴力催收 , 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 , 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 , 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
针对这些过度借贷消费营销行为 ,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 , 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 , 远离过度借贷消费营销陷阱 。
一、理性消费 , 量入为出
要认真看清借贷产品内容 , 某些营销过度宣扬的“借贷消费”“超前享受”“借贷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 , 不值得效仿 。 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有正确评估 , 杜绝不计后果盲目借贷、盲目消费行为 。 过度借贷往往导致资金断流 , 最终会使消费者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 。
二、合理使用借贷产品 , 切勿“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类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贷产品 , 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 , 警惕一些机构或平台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 。 合理发挥借贷产品作用 , 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 , 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 , 更不要“以贷养贷”“多头借贷” 。
三、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借贷
【银保监会|银保监会: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树立理性消费观】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 , 注意查验相关机构是否具备经营资质 , 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 。 对不明的电话、链接、邮件推销行为保持警惕 , 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 不在可疑网站提供个人重要信息 , 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防范诈骗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微信|积极落实互联互通,微信收款码支持云闪付及银行APP支付物料落地
- 最新消息|IT系统出错 英国银行给7.5万人多发11亿工资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概念股|孙佳山、张泰旗:警惕元宇宙可能带来的金融泡沫
- IT|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安全|帮忙?帮凶!电诈案件背后警惕“帮信”陷阱
- 沈余银|视频化趋势下,云技术如何让视频表达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