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隐私泄漏,为何总是有缝可钻

文 | 钟于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隐私泄漏,为何总是有缝可钻】_原题是:隐私泄漏 , 为何总是有缝可钻 | 人民锐见
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3100余起 , 抓获犯罪嫌疑人9700余名……今年以来 , 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2020”专项行动 , 聚焦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 持续开展集中打击行动 , 不断压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活动空间 , 有效维护了网络空间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 释放出严厉打击隐私信息泄露、非法买卖的信号 。
严查之下 , 仍有人铤而走险 。 近日 , 一些明星的照片和健康信息在互联网上被以“45张两元”“70张两元”的方式打包出售 , 包括姓名、缩略的身份证号、核酸检测时间及结果等信息都被泄露 。 无独有偶 , 近年来 , 从明星航班、住址信息被倒卖 , 航空里程被盗刷 , 到用户“人脸数据”被明码标价售卖 , 娱乐圈是隐私泄露重灾区 , 许多平台的普通用户、消费者同样饱受其苦 。 隐私信息被泄露、个人数据被违规倒卖 , 不仅给人们生活造成困扰 , 更带来了财物、人身安全隐患 。 个人信息非法买卖乱象禁而不绝 , 值得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反思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隐私泄漏,为何总是有缝可钻
文章图片
图1/1

互联网时代 , 数据是基石 。 数据需要流通 , 却不能“裸奔” 。 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企业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 , 如何兼顾治理效率、技术进步与公民信息安全 , 不仅关乎个人权益 , 更关系着社会的良性发展 , 是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 客观上 , 信息疆域日益拓展、数据开发越向纵深推进 , 个人信息保护就越必要、越紧迫 , 面临的挑战也越严峻 。
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是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 也是严肃的法律命题 。 这些年 , 法律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一直在加强、规则也在不断明晰 。 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 ,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不得实施可能破坏他人隐私和隐私权的行为” ,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是人格权编的重要内容 。 网络安全法也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 。 无论是有偿出售 , 还是无偿分享 , 无论是用来谋利 , 还是为了猎奇 , 都是明令禁止的 。
徒法不足以自行 , 有法可依还需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 个人信息泄露、违规买卖泛滥 , 与违法成本不高、惩戒力度不够不无关系 。 牢牢守住个人信息保护防线 , 有赖于监管机构和公安机关主动作为、严格执法 , 既压实有关机构和平台的网络安全责任 , 依法查处违规交易平台 , 也严厉打击个人信息交易黑色产业链 , 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 形成震慑作用 。
也要看到 , 每个人都是信息安全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 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增强尊重他人隐私的道德素养和守法意识 , 警惕成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 , 也拒绝成为他人隐私的泄露者、传播者 , 个人信息买卖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
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 全社会一道发力、共同答题 , 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 , 让数据开发为社会治理、百姓生活添彩而不是添堵 。

    推荐阅读